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儒家哲学

孔子与儒家哲学

• 这里的“人”,就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了,还包括了广大的没有血缘 关系的人。这种“爱人”也就是“爱众”。孔子说过:“泛爱众,而亲 仁。”(《学而》)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在他看来,确立自 身的同时也是在确立他人,而确立他人也是在确立自身,应该说这是中 华民族文明史上第一次明确表现出对人的发现,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正是 孔子全部哲学的基石。
• (2)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 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 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 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 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 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 者也。
• (2)仁者爱人
• 《论语》全书中,“仁”的含义广泛而灵活多变,但其诠释时,始终不 离其思想核心——“仁者爱人”说。
• 孔子固然重视使“仁”扎根于宗法血缘关系,但孔子的精神自觉,没有 局限于宗法血缘关系上,不是只讲“亲亲”之爱,相反,他是主张要超 越这种关系,要超越“亲亲”之爱。他把“孝弟”原则作了进一步推广、 扩大,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推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由宗法血缘关系扩 大为一般社会关系,响亮地提出“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论语》中 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 “仁”作为礼的内容。
•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
三、“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 这里的“与”是“从”的意思,即信从、尊崇、赞成之意。
这是说,孔子很少讲“利”,而重视“命”与“仁”。孔 子对这两个概念的重视,表明他不再用“天”来说明 “人”,而力图用“人”自身来说明“人”。
(1)克己复礼为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 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 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 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 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 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 2.正名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子不子,虽有粟, 吾岂得而食诸?”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与儒家哲学
一、孔子与六经
• 1.孔子 • 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 邑),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之一。《论语》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 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 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 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 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 2.六经
• (1)孔子时代的私学,讲授“六艺”,是指儒生应当学 习的《诗》《书》《礼》《乐》以及《易》《春秋》这六 门功课,它们就构成六经。
• 孔子思想学说的创立主要是通过整理、阐释和传授《诗》、 《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来实 现的。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当时宗法等级制度 遭到了严重破坏,贵族文化全面衰落,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陷 入了全面的失范状态。有鉴于此,孔子便以“文王既没,文不 在兹乎”的使命感肩负起了整理文化遗产、复兴西周礼乐文化 的历史重任。孔子充分认识到“六经”典籍中的文化价值,因 而他对“六经”的修订整理工作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学术研究 范围而具有更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他把“六经”作为阐发其 礼学和仁学思想的文献载体,亦即通过整理修订“六经”典籍 来阐发、宣传儒家的思想学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孔子自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然而,他对“六经”的整理修订却 并非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和继承,更是创新和超越。
②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 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 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 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
•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1.“仁”之内涵
•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人 部》)从字义上来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论 语》中,孔子多次谈及仁,全文共出现“仁”字109次,远远高于其 他道德范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坚持礼治。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 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 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 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度,何以为国? ——《左传》
• 3.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 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 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 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 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二、秩序与礼
• 1. 礼坏乐崩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 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 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 子孙,微矣。
——《论语·季氏》 •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
——《论语·子路》
•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 首要的是“正名”。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 会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 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正 名”的意义。
3. 礼
•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 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 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 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 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 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b.“价值之天”。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 ③鬼神
•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 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 保留鬼神的权威。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 “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孔子强调以行“仁” 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
• (1)“仁”的情感性 • 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
•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 (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 • ①、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及至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
的色彩日渐淡化 •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4)忠恕行仁之方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
仁》)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