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儒学

孔子与儒学

图4孔子讲学遗址杏坛: 现在曲阜孔庙内有一座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的亭子,在大成殿庭院正中。1024年大成殿北移, 原址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金代在坛 上建亭,明代又重建,左图就是山东曲阜孔子讲 学遗址杏坛。
孔子的教学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目的在于教 育弟子“成人”。具体来讲,既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的有 用人才,又要使他们追求仁、智、勇,知、意、情与真、 善、美的全面发展。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成人”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有 《论语· 季氏》篇中君子“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等。 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 科,简称“六艺”, 基本教材是《诗》、《书》、《礼》、 《乐》等古代文化经典。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并注重从文、行、忠、信等方面进行人文 素质教育。所谓文、行,忠、信,前两者是知和行的问题, 后两者是指做人的品德修养问题。
图1 孔子行教像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1、出身贫贱与好学乐道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名叔梁纥, 母亲名颜征在,先祖本是宋国人,后来迁居至鲁国的 都城(陬邑,今山东曲阜),成为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 孔子后来回忆他的青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 所谓“鄙事”是指他曾当过看管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贫贱的生活并未熄灭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 五岁便立志求学,三十岁便学有所成,但仍谦虚地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学” 而已。
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 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施政主张。
图2 孔子访问列国往返示意图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 三年),孔子在从卫国到陈国 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长垣县 境内)人包围,身处险境的孔 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 语· 子罕》)自勉。公元前492 年(鲁哀公三年),孔子经过 郑国都城的时候,不幸与弟子 走散,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孔子听后连说:“是啊,是 啊!”公元前489年(鲁哀公 六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 间被人围困,粮草断绝数日, 随行弟子也疲惫不堪,在此存 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讲诵、 弦歌不绝。
“ 子 以 四 教 : 文 、 》行 、 忠 、 信 ” 《 述 而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出 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强调师长教育与 学生学习相辅相成。 从 “教”的角度讲:首先提倡因 材施教和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同时倡导循循善诱 的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孔子常常运用启发式教学。一次子 夏以诗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 “绘事后素”,意即作画必须先有白洁 的底子。孔子借此来比喻“礼乐”制度 必须建立在“仁义”的思想基础之上。
图3 孔子墓
3、创办私学与整理文献
孔子一生主要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 代私人办学的先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从实践 中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 历史影响。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 则,对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身份 贵贱、经济条件好坏,凡是虚心求学 者一概加以教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指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 要以仁的品德去遵循礼的制度和规范。“礼”作为行为准 则,具有某种教化的性质,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自觉 约束自己,达到社会关系协调,与“仁”融会贯通。 孔子赞美周礼,把周礼看作理想的政治制度,认为它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仁爱理想所必须的等级制度。孔子 极力反对破坏礼的行为,要求“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 要像父,子要像子”,主张用“正名”的方式去改变当时 礼崩乐坏的乱世局面,以实现不同阶层的人各安己位,各 尽所能,各得其所。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 的。如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论语· 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 孔子
孔子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吾 师”。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向师襄子学习演奏。他三 十六岁到齐国欣赏《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 他晚年读《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韦编三绝(注: 编连竹简的皮绳子断了好几次)。由此可知他不仅勤奋 好学,而且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 孔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标 只有一个,那就是闻“道” 、明“道”与弘“道”。他 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求自己 “笃信好学,守死 善道。”意思是坚信道而又喜欢学业,还要不惜用生命 来保护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此津津乐“道”,正是他“志于道”与安贫乐道精神 的集中体现。 孔子把他的人生历程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这也是他 好学乐道与修身养性的漫长历程与既得成就。
孔子师徒历经卫、曹、 宋、郑、陈、楚等国,四处 游说达十四年之久(公元前 497年 — 公元前484年)。 虽然一路艰难备尝,但他的 主张还是没有人接受,最后 只好返回故乡。 晚年的孔子在鲁国主要 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实践 他的教育思想,并完善他所 创立的儒家学பைடு நூலகம்。公元前479 年(鲁哀公十六年),七十 三岁的孔子离开人世,葬于 曲阜城北。
整理古典文献 :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素有重教之风,还保 存着很多古代典籍和礼乐制度,这些均为孔子授徒讲学 和整理文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孔子对古代文献典籍的 整理工作,司马迁在 《史记》中写到:“孔子不仕(即不当官),退而修 《诗》、《书》、《礼》、《乐》”。仅在对《诗》一 书的整理工作中,据说孔子就搜集阅读了古代三千多篇 诗文,然后加以精选至三百零五篇,成为流传至今的 《诗经》。 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 《诗》、《书》、《礼》、《乐》、《易》等古代典籍 进行整理,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 为儒家教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 。
2、政治失意与周游列国
五十岁的孔子自以为达到了“知天命(即天道)” 的境界,可以从政治国了。于是他应邀出任鲁国管理国 都的“中都宰”,一年后升任管理建设工程和建筑的 “司空”、管理治安保卫的“司寇”,还曾代理过外交 礼宾司( “摄相事” ),使鲁国从齐国手中收复了郓、 灌、 蒙三座城池。但在推行改革、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时,却处处碰壁,劳而无功。
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 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如: 答樊迟问仁曰:仁者“爱人”(《颜渊》)。 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答司马牛问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答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 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再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 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以及有 子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 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 “仁”与 “礼”的有机结合,体现在社会政治之上, 就是孔子所谓“为政以德”的“德政”(小字注:“德政” 又称“德治”,即以道德教化为主的伦理政治,与后来孟 子提倡的“仁政”学说一起,合称王道政治。)。孔子崇 尚“大同”
孔子与儒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大教育家、思想 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 践中,孔子提出并逐步完善了 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后来被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发扬 光大,从而形成为影响深远的 儒家学说和学派体系。《论语》 是经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 子言论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 基本史料,也是历代传诵的中 国文化经典。孔子思想与学说 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二、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显学,汉 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宋明理学家又将儒家 学说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使得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流。牟宗三先生在1948年《重振鹅湖书院缘起》 一文中说:“自孔、孟、荀至董仲舒,为儒学第一期, 宋明儒为第二期,今则进入第三期。”
反“ ,不 则愤 不不 复启 也, ”不 《悱 述不 而发 。 》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从“学”的角度讲:孔子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并持有“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在教与学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上,孔子主张教 学相长和尊师爱生,倡导“学无常师”且“当仁不让于 师”。 据历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大都具 有鲜明的个性和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其中颜回等人以 德行著称、子贡等人以言语见长、子路等人以政事显名。 (下图分别为颜回、子贡、子路)
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 子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 荣辱》) 的一类人。荀子《儒效》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 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 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 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 活。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 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 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孔子思想与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论语》 是经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基本史料,也是历代传诵的中国文化经典。 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包涵恭、忠、孝、悌、 信、恕等多种含义,但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和“克己 复礼为仁”两方面。 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理想,孔子一生都在倡导奉 行
补充资料:五经与十三经 孔子编订的六部经典中,因《乐经》失传而实存“五经”。后人又加入 《论语》、《孝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尔雅》、《孟子》而成为 “十三经”,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