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七章经皮吸收制剂

层→生长皮层、真皮层→毛细血管→体循环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2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细胞能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生膨胀和减低结构 的致密程度。药物的渗透性增加。对水溶性药物的吸收促进更明显。 1、质层的厚度: 2、肤条件:角质层是否受损;皮肤温度升高药物的渗透速度加快。 3、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结合作用是指药物与皮肤蛋白或脂质等的结合,
2、物化性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500Da,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为 1-2。熔点小于
200℃等。
3、生物学性质:生物半衰期短,对皮肤无刺激,不发生过敏反应。
二、经皮给药贴剂的种类
粘胶层
背衬层
控释粘 胶层
。 。 。。。。。。。。。 。 。 。 。。。。。。。。。。。。。。。。。 。。。。。。。。。。。。。。。。。。。。。。。。。。。。。。。。。。。。。。。。。。。。。。。。。。。。。。。。。。。。。。。。。。。 。。。。。。。。。。。。。。。。。。。。。。。。。。。。。。。。。。。。。。。。。。。。。。。。。。。。。。。。。。。。。。。。。。。。。。。。。。。。。。。。。。。。。。。。。。。。。
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保证整个透过或扩散过程具有稳定的浓度梯度和温度,尽量减少溶剂扩散层的影 响。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
难溶性药物(饱和水溶液)。 对于一些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接收液浓度(至少 10 倍以上)。 (2)接收液: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为了维持有效浓度梯度,可选用不同 浓度 PEG 400 和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溶液等。 3.皮肤种类和皮肤分离技术: (1)皮肤种类:人体皮肤、家兔、小鼠、无毛小鼠(裸鼠),其次为大鼠、豚鼠、 猪、狗、猴、猩猩等。 (2)皮肤分离技术:真空密闭包装后置-20℃保存 体内评价主要是指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和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粘附力、快粘力和内聚粘力 贴剂应保持下列四种力的大小关系:粘附力(胶粘剂与基材间粘附力)>胶粘剂 的内聚力>粘着力(胶粘剂与皮肤间的粘附力)>快粘力。
4
药库层
(3) 周边粘胶骨架扩散型
新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三、经皮给药贴剂的辅助材料 (一)压敏胶: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包 括聚异丁烯(PIB)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 (二)背衬材料、防粘材料、骨架与储库材料 四、经皮给药贴剂的生产工艺 第四节、经皮给药贴剂的质量控制 (一)经皮吸收制剂体外评价 体外评价包括含量测定、体外释放度检查、体外经皮透过性的测定及粘着性能的 检查等。体外经皮吸收研究包括: 1.透皮扩散池:由供给室(donor cell)和接收室(receptor cell)组成,常
6
§1 概述 定义: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1、特点: (1) 优点:避免首过效应、胃肠灭活,提高疗效;维持恒定血药浓度、减少胃肠
给要的副作用;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顺应性;可自主用 药、减少个体间、个体内差异。 (2) 缺点:起效慢;剂量不宜过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制成 TDDS;生产工艺和条件复杂。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药库 层
闭合底盘
粘性泡 沫层
粘胶层
聚合物 基质
。。。。。。。。。。。。。。。。。。。。。。。。。
微型药库
(2) 粘胶分散型
(4) 微贮库型:兼具膜控型与骨架型的特点。
闭合底盘
吸收垫
背衬层
粘胶层
。。。。。。。。。。。。。。。。。。。。。。。。。。。。。。。。。。。。。。。。。。。。。。。。。。。。。。。。。。。。。。。。。。。。。。。。。。 。 。 。。 。 。 。。。。。。。。。。。。。。。。。。。。。。。。。
1
新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生长皮层合称生长表皮。 (1) 角质层:对于脂溶性较强的药物,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是其吸收 的限速过程;分子量大、极性或水溶性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是其限速过程。 (2) 生长表皮: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脂溶性药物的渗透屏障。 (3) 真皮和皮下组织: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毛囊、汗腺。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大分子药物以及离子性药物可能有这些 途径转运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制剂→角质
可延长药物渗透的时滞,也可在皮肤内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可在皮肤内酶的
2
新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作用下发生氧化、水解、结合、还原作用,但皮肤血流量低、酶含量低、TDDS 面积小,故几乎无明显的首过效应。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药物剂量:剂量小、作用强,日剂量最好在几毫克范围内,不超过 10-15mg。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M>600 较难通过角质层,M 越大,扩散系数越小。药物的 熔点越高、亲水性越强则在角质层的渗透率越低。药物在水中、油中的溶解度最 好比较接近。分配系数。 3、pH 与 pKa:非解理型药物具有较高的渗透性。 4、TDDS 中药物的浓度:浓度越高,渗透越快。 4、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1)熔点:熔点高的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的透过速率较低。药物在 水及油中的溶解度最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应有较大的溶解 度。 (2)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而其活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1、渗透促进剂: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1)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桌酮(Azone),强亲脂性物质,促透作用起效缓慢,与 其他促进剂合用效果更好。 (2) 油酸:与丙二醇合用有协同作用,浓度不宜过高。 (3) 肉豆蔻酸异丙酯:刺激小,具很好的皮肤相容性,与其它促进剂合用有协同 作用。 (4) 醇类化合物:短链醇、脂肪醇、多元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 (5) 薄荷醇:清凉止痛,起效快副作用小。 (6) 表面活性剂:渗入皮肤、与皮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其渗透性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刺激性小但促渗效果差;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 续应用有刺激。 (7) 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类似物:较强的促渗透作用(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 增溶药物),对皮肤有刺激性和恶臭,FDA 禁用,仅供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第十七章 经皮给药制剂(TDDS,TTS) 教学目的:学习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特点、分类、研究技术、制备 方法、质量控制。 教学要求: 1、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分类。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的经皮吸收。 3、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4、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5、了解经皮给药贴剂。
电流;离子电极;
2、超声波技术:主要是把超声波技术作为一种补助治疗手段促进药物的吸收。
作用机制:
1、 超声波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
2、 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透过(convective transport)通道。
3、微针:分空心和实心两种。
第三节 经皮给药贴剂的设计与生产工艺
一、选择药物的原则
1、剂量,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
5
新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思考题: 1、何谓经皮吸收制剂,有什么特点 2、简述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和分类 3、结合皮肤的生理结构说明经皮吸收制剂的吸收途径 4、简述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5、简述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常用材料 小结;
1、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分类。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的经皮吸收。 3、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4、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3
新பைடு நூலகம்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案
(二)物理方法
1、离子导入技术在 TDDS 中的应用
(1) 离子导入技术:利用电流将离子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
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2) 原理:离子导入;电渗析;电流诱导;电致孔。
(3)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药物的解离性质;药物浓度;介质的 pH 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