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土地信息分类

第2章土地信息分类


(1)线分类方法 线分类方法又称层级分类法。它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 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目录,并编 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层级类目之间存在并 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类目之 间互不重复、互不交叉;下位类与上位类类目之间存在 着隶属关系。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简单明了,且便于计算机管理。国家标准《1 :500、1 : 1000、1 : 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国土基础 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就是运用线分类法的范例。
4.土地信息的相关性 土地信息的相关性特征是土地信息的另一重要特征,它 是研究土地利用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土地信息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块具有使用价值的土地,它本身具有土地的各种属性, 由于人类的活动,这块土地与其周围的土地便发生了联 系;在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的信息社会,并不相邻的两 块土地之间也可能有着某种联系。土地信息的相关性特 征,主要是指一块土地的属性及其与其他土地属性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就是相关性的大小。 土地信息具有相关特性的根本原因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内 部,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土地信息相关 程度的大小,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密 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 二、土地数据与土地信息 土地数据是指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 和利用状态的符号化表示。概括为空间位置、 属性特征和时态特征三方面内容。 空间位置用来描述土地资源所处的位置,该 位既可以是地理参考系定义的绝对位置,如基 于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表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也可以是通过相邻地物与相邻地物间空间关系 的描述来表达的相对位置,如相邻两块不同利 用类型的土地;
7.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包括两种涵义: 一指土地利用本身的可持续性。土地在满足人类 各种需求所必需的优化配置及其动态变化,利用 过程中数量与质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与空 间上的合理性、安全性及科学性。体现在分类上 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中传统用地类型与可持续目 标下的更新或全新类型给予同等重视、必须考虑 传统分类上仅涉及用于生产及其服务等经济活动 上的用地,也考虑当前用于人类各种需求包括经 济、环境、生态用地; 二是指土地分类系统的可延续性。分类系统突出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兼顾传统分类的可承继 性与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出现的新类型及其 “更新换代”的可兼容性。
三、土地信息分类过程模型
1.土地信息的分类粒度 尺度是客体在其容器中规模相对大小的描述。土地空 间数据具有多尺度特征,表现为空间范围、时间长短 和属性的层次性等。有学者把土地数据属性数据的多 层次性称为语义粒度。因此,分类结果详细程度与级 别可称为分类粒度。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成的中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提出的土地类型分类系 统(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从纲到类再到型, 分类粒度逐渐变细,产生的类别也随之增加,类型丰 度越高。因此,数据越详细,粒度越小,级别就越低, 数据综合度越高,粒度越大,级别就越高。
总结可以发现在我国地学界,对地理信息分类至少依赖三类指标: (l)地图分类方法 一般继续沿用地图制图界所普遍使用的分类体系。制图分类体系具有以 下特点: 第一,由于其具有较长的历史,分类体系相对合理并且稳定;第二,考 虑到地图表达的合理及清楚,较多地考虑所表示客体的空间属性,例如 在进行地图内容设置时考虑点状、线状、面状实体的组成等;第三,表 达内容较有限,表达内容侧重于地理组成,对地理运动规律的揭示是间 接的。 (2)成因分类法 地理信息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成因,这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所考虑的因 素具有更深的层次,马蔼乃(2000)建议,对小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 应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质、地貌”六大因素考虑,因此至 少需要6位码。以成因分类法编码的地理信息一般属于自然范畴的地理信 息。以这种分类法进行地学的编码,所体现的只是一种分类的概念,垂 直方向上的分级概念没有体现出来。 (3)空间分类方法 对地理信息进行分类时,以空间分布作为分类分级的主要指标,这种方 法一般较普遍地用于对某种地理客体的等级表示之中,如赵锐(1999) 提出的对我国水系的划分,首先依流域作为分类的指标。
土地信息的定义为: 表征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土地 利用状态、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各种信息的总称。 这些信息既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空间属性、 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以及这些属性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信息,也包括人们在占有、 使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土地之 间关系所形成的信息,即以土地利用为主线的 人一地关系信息。
2.不受比例尺限制的原则 不受比例尺限制的原则指土地信息的分类应不受比例尺的限 制,在各级比例尺中保持分类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在不同比 例尺数据库中,同一要素具有一致的分类与代码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完整性是指土地信息的分类既能反映土地要素的属性,又能 反映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全面性和概括性特点。可扩展性 是指土地信息分类体系应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以保证体 系新增加概念或事物时,不致打乱已有的分类体系,即分类 的结构和具体的分类代码能为新加人的信息预留适当的余地 和扩充方法。 4.易用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易用性是指分类的名称尽量沿用专业习惯名称,代码尽可能 简单和便于记忆,分类的层级数应繁简适中,无限制的细化 分类将导致分类体系的层级数增多,代码冗长,难以使用。 灵活性是指土地分类系统和编码应可灵活地转变为标准的分 类和代码。

属性数据是属于特定土地单元(地块)特征描 述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如土地的数量(面积)、 质量(等、级和价等)、权属(权利人、权属性 质)和利用(利用类型、利用强度与规模等); • 时态数据是土地数据采集、处理或土地利用行 为发生的时间。时态数据是土地数据的重要特征, 它是土地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地籍的 时态特征、土地利用的变更与动态监测、预警与 实时调控等。
第二节土地信息分类
• 一、分类的原则 • 为实现土地信息分类的目的,在信息标准化理论的指导下,土地 信息的分类总体上应根据土地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的地域性、 适应经济建设及生产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系统的原则。 这些原则具体为: • 1.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 科学性是指信息分类的客观依据,具体的土地信息分类需按土地 信息的特征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采用层级分类法形成树形体系 结构;另外,对土地信息的分类还应以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和管理为目标,兼顾各信息实体在专业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 系统性是指将土地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最高一 级到最低一级,排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为一个科学、 系统的土地信息分类体系。
二、分类方法 信息分类与编码需要把现实世界抽象为概念世 界,再到数字世界与信息世界。要经过时空思 考、概念形式表达、计算机实现以及智能理解 等阶段。为理解土地信息的分类方法,需先了 解分类学的一般方法。 1.分类学的方法 信息的分类学方法是利用由水平上的分类和垂 直上的分级共同组成的分类体系来表达概念之 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2)面分类方法 面分类是将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 不依赖、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 此独立的若干类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 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类目。 (3)两种分类方法的比较分析 线分类法属于1维分类法,体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概念 逻辑关联,面分类法则为2维的分类法,体现的是水平 方向上的概念逻辑关联。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各的特点, 在具体的分类实践中,高层的定性信息(门类、大类、 小类)分类适合使用线分类法,定量属性往往处于类别 的较低层次,适合应用面分类法。具体可概括为下表
土地信息学
L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第2章 土地信息分类
• • • • 1.1 土地信息基本概念 1.2 土地信息分类 1.3 土地利用信息分类 1.4 生态土地分类
第一节土地信息基本概念
• 一、数据与信息 •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 的符号,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 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 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 改变。 •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 来表示的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 征,从而向系统(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 事实和知识,作为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它 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的各种改变而改变。信息具 有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 l)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它只有对实体 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 2)信息来自数据,它是数据的内涵;而数 据是信息的表达,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 3)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即对数据进行运算、 排序、转换、分类、应用等,目的是为了得 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同一数据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因而获得信息量的多少与人的 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
中科院地理所的地形图接合表/reliefmap/index.htm
பைடு நூலகம்
• 2.时态性特征 •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本身固 有的特征,是反映地理实体演变过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准确描述现实世界,必须建立能表达时 间、空间和属性的关系,这几乎是所有空间信息 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土地信息显著的时态 特征则是其他空间信息系统所不及的,主要是由 土地信息客体的法律属性以及土地交易和土地市 场的频繁和复杂性特点所决定的。 • 中国土地市场网: • 链接 /?WebShieldDRSessi onVerify=psLskrUbqzhKXPMFnBSr
• 3.属性信息的多样性和关系复杂性 • 土地信息除表达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外,还需 反映土地利用和保护中的人一地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讲,包括土地资源的数 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占有、利用的 关系及对其的开发与管护;从内容之间的关系 来讲,由于土地信息的强时态性和变更的频繁 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一地、人一人关系 的复杂性,导致土地信息间的关系通常是复杂 多样的;从形式上来讲,主要包括文字、声音、 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