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 而变化着。 我国的夏至日由最南的12h多到最北的近18h,可能有 5—6h的变化。 长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夏作物,当日长增
光照长度(日长) 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
长时即能完成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而成熟; 短日照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秋作物,当其日照 时效变短时则由营养生长而进入生殖生长。
28
一.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 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山体的形态分类
名 称 切割程度
强烈切割 强烈切割 中等切割 轻微切割
绝对高度(m)
>5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500~1000 100~500
极高山


3500~5000
强烈切割
中 山 中等切割 轻微切割 中等切割 1000~3500

18
D.年绝对最低温的平均值
作物能否越冬,低温是决定作物栽培界限 的主导因子 年绝对最低温的平均值即可作为鉴定某 地区对某些作物越冬是否有利的指标
19
3.降水资源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 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地 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 1200-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 8 由南→北,低→高
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较多,在3000h以上,拉萨有“日光城” 之称;四川、贵州地区的日照时数较小,四川峨眉仅947h,贵州道 真仅1068h这就是“蜀犬吠日”, “天无三日睛”等谚语的基础。 在东部季风区,其日照时数由南向北增加,时数由广州的1910h到 哈尔滨即增到2650h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
22
23
24
(3)湿润系数K
K=大气降水/蒸发量
干湿程度 过湿 湿润 K值 1.5--2.3 干湿程度 半干旱 干旱 K值 0.7--0.5
1.2--1.5
0.5--0.3
润(正常)
1.0
极干旱
0.2--0.1
25
(3)干燥度 D
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
6
(1)太阳总辐射量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白天:低 正午:最高 年变化:夏季最高
高 低 夜晚:零 冬季最低
7
(2)光照指标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 素,在此先讨论光照。
光照强度(照度)
是指可见光0.4—0.7μ m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LUX, 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
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 质量
3
4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 太阳直接辐射:太阳的平行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产 生的辐射,是影响土地资源的主要因素 散射辐射:在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 (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 地面形成的辐射。 两者称之为总辐射。 入射到土地上最大热能值利用下式计算出:
2 W=cr sinh
32
(三)地貌类型
山地 地 貌 形 态 类 型
极高山 高山
中山
低山
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 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 平地交界部分有一明显 的坡度转折.海拔500m 以上,相对高程100m以上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小,相对高度较低的山地.坡度 较缓、坡脚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走向。山地与 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 (全国 100) 以下。有人将高程上限定为500m,相对高 程50~100m 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平坦的高地,分为山原和 台原,海拔>1000m,相对海拔>500m 地势起伏微弱的广阔平地,分为高平原(海拔 200 ~ 600m),低平原(海拔0 ~ 200m) 周围是高原或山地,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 33
ΣTx---≥x℃的积温
D=
0.16× ΣTx 同期降雨量
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 反之,愈干燥。
26
(4)降水指标
降水量:是指降落到地面未经流失、渗透和蒸发而形 成的水层厚度(单位:mm)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1日或半日为单 位时间) 降水距平:某地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 极端降水变率:多年中,最大降水距平的绝对值与多 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降水量的绝对变率:多年降水距平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降水量的相对变率(或称平均变率):降水量的绝对 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5-10
平坡地
缓坡地
铁路需坡降,工厂及大型公共建筑可布置,但需适当平 整土地
建筑群及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次要道路不受影响, 不需设人行梯道
10-25
25-50
中坡地
陡坡地
建筑群受限,宜阶梯状,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需设人 行梯道
过陡,除供园林绿化外,不宜作建筑用地,道路与等高 线锐角斜交布置,应设人行梯道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自然要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社会要素 经济要素
第一节 土地资源构成的气候要素
一.气候要素的特征分析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 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 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根据需要也可以计算≥0 ℃ 、 ≥5 ℃ 、≥15 ℃的活动积温
16
17
C.无霜期
是指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一般无霜期为100天者,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 100—130天者,可以种植喜凉作物,无霜期大致 与>0℃的积温2500 ℃相一致,例如我国东北的三江 平原和松嫩平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无霜期可达 180一200天;洞庭湖平原可达250—300天,南岒以南 则可大于300天,西双版纳、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 无霜。
只能用于林业,极易产生滑坡、崩塌
31
2.地面坡度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 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坡度(度) 土地类型 <0.3 0.3-2 低平地 平 地 土地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地势低,排水不良,需机耕提升排水 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楞自然布置
2-5
坡 <3° 3°~7° 8°~15° 度 坡度类型 农业利用及其对策措施 极缓坡 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 缓坡 中坡 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 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
1.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
16°~25°
26°~35° >35°
微陡坡
陡坡 极陡坡
可作为农业或林业用地,但必须采取工 程与林业水保措施 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下进行,土地资源 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由温度来决定。 (1)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 在太阳辐射投向 于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本身的形状、地球对太阳 的位置以及其行星运行的宇宙因素等,在地球表面形成了 大致与纬度相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所谓寒带,温带与热 带的划分。 东部季风区 我国气候分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7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地学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因素主要集中于地球表 面的地质与地貌方面,它主导着区域水热条 件的重新分配,也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严重影响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 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 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 地利用方式
指示农业作业的温度。 包括通过界限温度的日 期、持续日数
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表示 冬季已过,秋季日平均稳定通过0℃ 的日期结束表示耕作停止。 ≥ 0℃的 持续期称为农耕期或温暖期
日均温≥ 5℃的持续期可作为生长期 长短的指标,称为生长期或植物期 喜温作物在≥ 10℃才开始生长,一般 作物才开始活跃。日均温≥ 10℃的持 续日期称为生长活跃期 稳定通过15℃以后,喜温作物开始 15 迅速生长
A.农业界限温度
日平均温度≥ 0℃ 日平均温度≥ 5℃
日平均温度≥ 10℃
日平均温度≥ 15℃
B.活动积温
指某一期间内某一界限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 包括温度强度和温度持续的时间两个方面
由于大多数作物要在10℃以上才能活跃,因此 ≥10 ℃的活动积温是鉴定某地区对农作物的热量供 应中广泛应用的指标。一般多年平均积温可以反映该 地区的热量况
11
寒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气候分带 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12
由于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气候主要 是干燥度和温度变化,在亚带的划分上加上区域 性或气候特征
干旱中温带
西北干旱区
干旱暖温带 高原寒带 青藏高寒区 高原亚寒带 高原温带
13
14
(1)常用热量鉴定指标
1.丘陵类型与丘陵沟谷类型
丘陵类型
类型 高丘 中丘 低丘 缓丘 相对高度(m) 100~200 50~100 20~50 <20
丘陵沟谷类型
坝 宽谷 中谷 窄谷 狭谷 >200米 100~200米 50~100米 20~50米 <20米
34
2.平原的类型
(1)扇形地平原 一般沿山麓分布,所以也称之为山麓平 原。一般扇顶物质粗,地形高,坡度大.到扇形中、下部, 其物质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扩大,海拔逐 渐变低。扇形地平原区一般水资源丰富、排水条件好、土层 深厚,土地利用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及 居民点的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