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地貌、土壤]+ [土地利用] eg, 梁峁黄土旱地(黄土高原区), 河川潮土水浇地
1.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区别与联系。 2. 熟悉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
判断题 1.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为土地相、土地单元、 地方。 2土地相、限区、地方、景观属于土地分级单位 范畴。 3.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基础。 4.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
第二节
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的定义 土地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土地类型的演替
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 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 被省略。
图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 分出相应该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 个体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 级的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因 此,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 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 综合体。具有物质迁移一致性的特点。
上述的冲沟、小丘和阶地都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这些初级 地貌可以是凹型(如冲沟)、凸型(如小丘)或过渡型 (如阶地),通常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
地方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
级土地单位。 地方通常表现为几种初级地貌形态 单元在其范围内典型地重复出现或彼 此叠臵分布。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位高(在1m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 但厚度不足50cm,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 种植水稻,结合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 发旅游资源。
2.2土地资源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十[土地利用]
[气候﹑地形和土壤] + [土地利用] eg,暖温带半湿润平原褐土旱地 南亚热带湿润丘陵红壤水田 暖温带湿润山地棕壤林地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命名
2.1土地类型命名
采用自然要素命名
:
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 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草灌丘坡地、
黄红壤山坡地。
这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可直接反映土地的特征和分类标志,缺 点是名称冗长,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 ?为什么不用气候 、水文?植被土壤可以选其中一个。
土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一定的自然植被 景观 如棕壤即温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黑钙土即温带半湿润草原景观, 红壤即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景观, 砖红壤即常绿热带雨林、季雨林, 沼泽土即种植水稻。
黑钙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 气候、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具有较深厚腐
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
上图为黑钙土景观
上图为黑钙土剖面
土地利用:草甸草原植被, 针茅、兔毛蒿;农业利用主要 种植大豆、高粱、玉米、小麦、 甜菜、向日葵等。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
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三者之间关系
2、土地类型的命名 2.1土地类型命名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
黄土高原川地、塬地、梁地、珠江三角洲地区 沙田、围田、坑田。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 “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候条件下形成的,富铁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最强的
铁铝土。土壤砖红色,强酸性,有机质含量高,但缺乏速 效养分。
上图为砖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常绿热带雨林、
季雨林,常见黄枝木、荔枝、桉树、黄桐、
上图为砖红壤剖面
木麻黄、橡胶等。农业利用为橡胶园、荔枝、 香蕉、木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 熟。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
最后,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 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 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 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这三者的划分是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土地 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而土地资源类型具有 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土地利用类型,就是以人类对 土地的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只具有单纯的经济属性。
1土地类型的定义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 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 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 型。
首先,土地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而土地资 源类型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 如果没有或不强调人的活动影响,土地类型可以认为 是一个完全的综合自然体,它由土壤、地质、水文、 植被、气候等要素所构成的性质均一的综合体,并在 平面上有一定的区域;如果受到或强调人类活动的影 响,土地类型就转化为土地这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即 土地资源。当土地类型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土地资源类 型后,土地资源类型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 义,土地资源类型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 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资源类型总是 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而土地类型则可能只具有 自然属性而没有经济属性。 但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未受人类影响的土地,因此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之间已没有本质性差别。
1.2土地分级系统
表 土地分级系统对比
我国20世纪60年代沿用前苏联,70年代起采用前苏联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
各国或各学派的土地分级不同,但共识: 不论分级的出发点如何,认为土地是是在 各种要素综合综合作用下的整体。 分级系统的建立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把 低级单元合并成高级单元,一种是自上而 下。 尽管划分的土地级别数目和名称不完全一 致,但不同的土地分级方案之间可以比照。 采用最多的级别有三级。
2.3土地分级与分类的关系
分级单位,不论任何等级都是客观的,它们都作为具 体的地域个体单位而存在着,并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 性。 分类单位,则是分类的产物,是个体单位共同属性的 逐级概括,它们都作为抽象的概念而存在。由于同一 类型的个体单位不一定在空间上连续分布,因此在类 型图上,每一类型多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级主要是为土地 分类服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 展土地分类研究。 划分依据是自然因素。
基本单位
相
简单限区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过渡单位
环节
复杂组合
地方组合
图 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区域分级单位
相、限区和地方的比较
土地 级
相
地形
地貌面
气候
小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群丛 群丛组 合 复区
土壤水性质 变种 相同
限区 地方
初级地貌形态 排水和潜水 变种 小气候组合 (简单、复杂) 条件相同 组合 初级地貌形态 组合 地方气候 水文复区 复区
4、土地分类实例
分类方法、分类依据
1.相的分类表 鼎湖山沟床河床相型表
水文特征的相似性
地形的相似性
水文特征的相似性
2.,进行限区分类应从分析地形 入手,首先研究地表切割
某冲沟限区分类表
3.地方的分类
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表
积温条件、 土类的相似性
重点掌握的内容
棕壤 :
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明显
的淋溶、粘化和较强烈的生物积累交互作用 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亮棕色或暗棕色,
弱酸到中性,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棕壤剖面
上图为棕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中生型落叶 阔叶林,间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 种是辽东栎;人工林则以油松为主; 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栽培 果树,种植小麦、玉米等。
其次,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基础。土地类型包括 了土地资源类型。 当一个土地类型单元转化为土地资源类型时,一个单 元的土地类型不一定会有面积同样大小的土地资源类 型与之对应。反过来,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 时几种土地类型可能在同一种利用条件下,共同成为 一种土地资源类型。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可能性会更大。但是,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如 何,土地资源类型的形成必然受到土地类型本身性质 的制约与限制。
例如,一个沙丘带具有沙丘和沙丘间凹地两种限 区的重复分布,便可划分为地方。一个遭受多级 切割的阶地或黄土梁地,也可视为一个地方。
沙丘带
黄土梁地一角(陕西延安)
地方是土地分级的最高单位,倘若把 综合自然特征较为一致的土地地方作 进一步组合,还可得出一个更为高级 的个体单位——自然地理区,即狭义 的景观。属于区域分级单位。
土地分级的依据:
以前苏联的分级系统为例。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
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 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 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 的土地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