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籍测量学第二章4土地质量调查
地籍测量学第二章4土地质量调查
• 农用地的等别反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 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的不同 所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农用地级别反 映因农用土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 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农用地生 产力水平差异。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 二)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体系
• 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主要有因素法和样地法。农用地定级的 方法主要有因素法、样地法和修正法。
第二章(4)土地质量调查
1、概述 2、土地性状调查 3、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4、土地税收情况调查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授课:崔文刚
课前回顾
• 一、地籍调查 • 二、土地权属调查
• 2.1、 土地权属 • 2.2、 土地的划分与编号 • 2.3、 土地权属查
•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3.1、土地分类 • 3.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3.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 目的: • 1、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及土地政策提供
主要的基础资料。
• 2、为编制农业区划及农业生产服务。 • 3、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
据。
• 4、为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经济、土地 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 5、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质量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性状调查
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标的调查,包括土地自 然属性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概述
• 二、土地等级评价 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 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
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质量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 的。因此,它是衡量土地质量好坏的必要手段, 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1.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在社会经 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 揭示市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及其在空间分布的 差异性,划分土地级别的方法。
–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的指导思想是从影响市地使 用价值或质量的原因着眼,采用由原因到结果, 由投入到产出的思维方法。
– 级差收益测算方法主要对发挥土地最大使用效 益的商业企业利润进行分析,从中剔除非土地 因素如资金、劳力等带来的影响,建立适合的 经济模型,测算土地的级差收益,从而划分土 地级别。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 3.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直接从土地收 益的还原量——地价出发,根据地价水平高低 在地域空间上划分地价区块,制定地价区间, 从而划分土地级别。
• 3.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农、林、牧、渔 生产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的方向, 应当加以查明。
土地性状调查
• 4.土地利用水平 包括前面与土地利用水平 有关的指标、土地开发利用、土地组织利
• 5.地段形态特征 是指一定范围土地的外 形及内部利用上的破碎情况,是影响土地 高效利用的因素。
• 因素法是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其影响权重,计算单元 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等级的方法。
• 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考,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 则,通过比较计算分等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定土地 等级的方法。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为农用地(包括 耕地、林地、草地、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牧 草地和水域。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 (一)农用地等级体系
• 我国对农用地质量也是采用“等”和“级”两个 层次划分体系。农用地等别的划分是依据构成土 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 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分等成果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一)
为正确反映土地质量的差异,土地分等定级 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城镇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的地域差异。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 利用效益的差异。
大城市
5~10
中等城市 4~7
小城市以下 3~5级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体系 • 主要有三种 : •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 级差收益测定法 •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 即通过系统地、综合地分析各类因素和因子对 土地的作用强度,推论土地在空间分布上的优 劣差异。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2. 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
– 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是通过级差收益确定土地 级别的方法。
– 其指导思想是从土地的产出(企业利润)入手, 认为土地级别由土地的级差收益体现,级差收 益又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所以由土地的区位 差异所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完全可以通过企业 利润反映出来。
概述
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 出效果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 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 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是指土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性 质与状态,是判断土地质量水平的依据。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 的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 候等因素; 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 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 素。
(一) 地形地貌调查 主要应当查清地貌类型、地面坡度、 坡向、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
(二) 土壤调查 调查的项目主要是土壤质地、土层厚 度及土层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等。
(三) 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 热量、水分等要素。
(四)植被调查 主要查清植被群落、覆盖率、草层高 度、产草量、草质以及利用程度。
(五)水资源调查 调查的项目主要是地表水、地下水、 水质 。
土地性状调查
• 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 •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从地理分布来讲,重要的
在于反映土地与城市、集镇的相对位置,反映土 地与行政、经济中心的相关位置以及与河流、主
• 2.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及劳动力对提高土地利用集 约化水平是重要的因素。应当查清人口、劳动力 数量,他们的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