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第十三讲)
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出现与转化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物质标志是生产技术及由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决定的劳动生产率。
1、农业,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高峰出现在宋代。
明代中叶以后,农业生产力比前代只有缓慢发展,这只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一些条件(极为有限)
2、手工业,生产技术宋代达到高峰,明清两代有所改进,体现在量的方面。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传统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及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意味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数量增多,再加上几条贯通全国的长途贩运路线的开通,资本主义萌芽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初步具备。
(三)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形成
明中叶以来,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逐步发展,拥有一定资本的工场主、作坊主雇工生产的现象明显多于前代,这是具有新的内涵的历史进步。
(四)货币资本的积累
16世纪以来,中外贸易通商,中国大量出超、白银流入、物价升涨,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纺织业
市场需求的扩大,容易产生在丝与织分工基础上的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促进了农村中的两极分化,有利于打破家庭手工业的狭小范围而形成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工场或手工作坊,资本与雇佣劳动在此结合,产生最早的一批资本家。
(二)冶铁和铁器铸造业
冶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需要一定设备,并须有熟练技工,这是资本与雇工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冬麦,生产的目的在于攫取利润。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手工业
1、清代前中期
资本主义萌芽有显著的发展,表现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在制茶、制烟、酿酒、榨油、制糖、棉布加工等十数个行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清代中期
原有的丝织和铸铁业中的萌芽有了进一步发展,丝织业以固定雇工为主,雇工工资“计日受值”、“按件而计”,生产经营规模扩大。
铸铁业:生产规模有较大提高,在广西、陕西、四川冶铸业较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评价
资本主义萌芽在手工业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在土建生产关系中难成气候。
(1)清代棉纺织成为产值最大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只在棉布加工过程中出现,且在棉布进入流通后,在商人手中完成,故不能改变棉纺织业本身的农民家庭生产的性质。
(2)纺纱技术尤其是纺织工具落后,使农家专事纺纱收不到专业分工的效益,纺织一体化又巩固了耕织结合的土建经济结构。
(3)其他手工业行业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广泛出现,尤其出现以后没有有效、稳定地发展,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没有突破性进步。
(二)农业
1、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
(1)自耕农、佃农雇工经营商品性生产(2)地主雇工经营商品性生产
(3)商人租地经营农业
2、农业资本主义萌芽比之手工业不成比例
(1)独特的小生产耕作制度异常牢固,不易破解(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稳定地发展。
第二节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经济的互动
一、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经济的侵蚀
(一)对传统的劳动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
传统劳动制度表现为:1、土建国家的重本抑末政策与耕织结合的方式,加强被租佃关系和赋税关系禁锢在小土地上。
2、地主、富农自营地上的雇工与资本主义雇工有着本质的不同。
(1)雇工一无所有,不是由于资本剥夺,而是土建的强制剥削。
(2)雇工生产的目的多是为了满足雇主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要
(二)对土建经济关系的冲击
独立和半独立小农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通过两极分化,建立起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土建经济关系。
(三)资本主义萌芽对土建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民间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雇佣劳动的大量出现,加剧了手工业者和土建政权的矛盾,迫使官营手工业采取自由雇募制度,手工业者对封建政权的依附关系大大松驰。
二、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来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保守的、惰性的力量,由于它的兼容性允许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甚至有一定的发展,但又由于它的稳定性和强大,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很难成为普通发展的生产关系而受到扼制、摧残。
(一)封建商业的存在和发展,维护了封建经济秩序。
(二)三位一体的封建剥削形态,给封建统治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
(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职能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化发展。
中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事水利、交通、国防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2、通过赋税和各项经济政策干预社会的再生产。
3、直接经营手工业和商业。
(四)官营工商业的发展,阻断了商业资本向产业的转化,抑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
1、官营工业对劳动力的控制,严重地妨碍了民间手工业的独立发展。
2、官营手工业在市场方面对民间手工业发展的限制明显。
(1)限制了城乡独立手工业的市场,使其经营口规模狭小。
(2)垄断经营重要商品。
(3)控制和垄断国际贸易,抑制市场对外扩展。
第三节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道路的比较
一、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环境不同
(一)中国和西欧封建经济结构不同
1、西欧
(1)西欧经济发展层次低,且封闭、僵化,是一种单一的自然经济,具有严格的社会
等级结构和人身依附关系。
(2)经济结构具有刚性,遇到新经济国素的冲击无回旋余地。
2、中国
(1)封建经济发展层次高、开放、灵活。
(2)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容纳并允许新经济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环境不同
1、西欧
(1)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在封建庄园内产生
(2)一旦产生并发展起来,容易成长为强大的新生力量去冲击并战胜封建制度
2、中国
封建社会内部允许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催生出少量资本主义萌芽,因其带有封建经济因素,难以独立发展起来。
(三)经济结构不同
1、西欧
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引起封建庄园制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1)促使农业生产打破自给格局,向为城市、地区乃至国际市场进行商品生产的方向变化。
(2)农村中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3)在城市中成长出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以及一个稳定的自由雇佣劳动者阶级,他们的关系是崭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2、中国
是农业国,未出现贸易立国时期,海外贸易没有成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
其原因是:
(1)封建政权出于稳定统治的实行海禁政策。
(2)不利的地理环境及地缘政治。
(3)15世纪后西欧列强的省外扩张和掠夺。
二、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道路与结局不同
(一)城市职能不同
1、中国:政治或军事重镇,是封建政权统治的基地,工商业基本是统治阶级服务,其居民以贵族、地主、军队为主,手工业者和商人为辅。
2、西欧:城市基本上是纯粹的工商业城市,远离封建统治中心,是分工和交换发展的结果,其居民主要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二)劳动组织
1、中国:城市行会始终执行着为封建政权征敛和抑制内部竞争的职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行会的严格约束。
2、西欧:遇到行会阻碍时,便掉转方向移往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起来。
(三)农村特征不同
1、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统治基础,受到封建官府的有力保护,缺乏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这一结构,无更大的市场需求刺激它解体。
2、西欧: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商业化产生较早,乡村手工业普遍发展。
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换;乡村地区城市化得到较大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政府采取的政策不同
1、中国: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西欧:封建政府采取积极鼓励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第四节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归宿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
(一)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及制定虽然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并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的桎捁,但它本身具有商品经济的兼容性,决定了它不会走向自我否定,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强大冲击力,还会随朝代的更替循环延续下去。
(二)新制度和产业革命推动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不再满足于既得利益,而是要向全球扩张,要把一切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掠夺更多的原料,占领更大的市场,中国处于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中,既然不能主动融入其中,西方资本主义便借助战争的威力强行纳入其中。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历史归宿
(一)传统经济中国缺乏最高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的上层建筑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利益换取政治上的支持,二者结合,使整个社会结构变得畸形,也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落后。
(三)改革开放
(四)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阻碍经济发展于社会进步的因素被消灭,新制度因素(政治制度改革、明确产权边界、维护社会平等及自由交换的法律体系以及一套市场运行机制在逐步确立和完善)中国走上完全摆脱传统经济模式束缚的高效率的市场经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