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2.
热分解 MX(气态)热分解 M(气态)+X(气态) M 称为基态原子,用M0表示。 激发 M0(基态原子)
3.
Mj
(激发)
Ma+ + ae (电离)
原子吸收法建立的基础: M 吸收能量 M 0 j 放出能量
(三)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据热力学原理,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服从
Boltzmann 分配定律:
长不超过600nm。即激发能对 Ni/N0 的影响有限!
(四)原子吸收及其定量基础
1.原子吸收线的产生 若辐射频率相应的能量=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所需的能量,则会引起原子对辐射的吸收,产生原子 吸收光谱。
共振激发: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共振吸收线:由上述所产生的谱线。 特征谱线: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 同,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 量不同,故各元素的共振线不同,各有其特征。
2. 举例:(Na)
现象:没有钠蒸气吸收时——明亮的钠线; 在钠光源和单色仪之间引入钠蒸气——钠线亮 度减弱。 原因:钠原子的特征辐射被钠原子蒸气吸收了。 AAS的基本原理: 钠线亮度减弱的程度—求得钠原子蒸气的浓度— 测定样品中钠的含量。
3. 定义:
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
6. 应用:广泛。
二、基本原理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量子能级的产生:
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能量由所处能级决定的; 3.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差是量子化的; 4.原子光谱是由最外层电子的跃迁产生的,用价电子 表征整个原子的状态。 量子能级形式的描述:光谱项 n2s+1LJ
1. n—价电子的主量子数,表示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能层)。取值为1,2,3…通常分别用K、L、M、 N…表示。
Ni g i Ei / kT e N0 g0
可 用 N0 代 表
总原子数。
即:Ni/N0 的大小主要与“波长” 及“温度”有关。
a )温度增加,则 Ni/N0 大,即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 增加;且Ni/N0随温度 T 增加而呈指数增加。 b)温度不变:激发能 (h)小或λ长,Ni/N0则大,即 波长长的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数目多;但在 AAS 中,波
2S+1—光谱多重性(M)。
例如:钠原子核外电子构型为 (1S)2(2S)2(2P)6(3S)1,
基态价电子n = 3,
L=0(相当于S电子); S =1/2; J=L+S=1/2; M=2S+1=2;
其对应的光谱符号为32S1/2。 n2s+1LJ
当钠原子的价电子从基态向第一激发态 3P轨道跃迁时, 激发态价电子 n=3;L=1(相当于P电子);
2. L—总角量子数,表示电子的轨道形状。取值为0, 1,2…n-1(受n限制),通常分别用s、p、d、f… 表示。 3. S—总自旋量子数,其数值为各价电子自旋量子数s 的矢量和,取值为0,±1/2,±1,±3/2,±2… ±价电子数/2。 4.J—内量子数,由L和S耦合的结果,数值为二者 的矢量和,即J=L+S。其加和规则为:J=(L+ S),(L+S-1),…︱L-S︱。 当L≥S时,J取(2S+1)个数值; n2s+1LJ 当L<S时,J取(2L+1)个数值。
被测物状态 原子状态,原子蒸气
5. AAS特点:
优点: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2)选择性好,准确度高; 3)分析速度快,测定范围广,可测70多种 元素。(分析对象为金属元素)
缺点:1)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窄; 2)换灯;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 3)对非金属及难熔元素的测定尚有困难;
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也较严重。
Chap15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一、概述
二、基本原理
三、AAS仪器及其组成
四、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基Hale Waihona Puke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共振吸收线、半宽度、原子吸收曲线、 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等;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 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特征辐射)的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属于原子光谱和吸收光谱)
4. AAS与UV-Vis比较: AAS
本质 谱带 光源 仪器结构 测定温度 原子吸收
基本原理相同:物质对光的吸收
UV-Vis
分子吸收 宽带吸收 连续光源 分子状态,溶液 分光系统在 吸收池之前 常温
窄带或谱线吸收 锐线光源 分光系统在 原子化器之后 高温(稍高于化合物 的分解温度)
共振线——最灵敏和最强——分析线(位于UV和Vis区)
2.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以频率为,强度为 I0 的光通过原子蒸气,其中一 部分光被吸收,使该入射光的光强降低为I 。如图:
K0
I

K0/2
I0
0
K

0
K~ (谱线轮廓)

I~ (吸收强度与频率的关系)
图中:K—吸收系数;
? 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原子在各能级的分 布;吸收线变宽的主要原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计的基本构造;定量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了解光谱项及能级图;实验条件的选择,干扰与其消 除方法。
一、 概述
1. 历史: 1802年,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有暗线 ; 1860年 ,证明上述暗线是太阳大气圈中的 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1955年,将该现象应用于分析; 6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
K0—峰值吸收系数;
0—中心频率 (由原子能级决定); —谱线轮廓半宽度(K0/2处的宽度);
S=1/2;M=2S+1=2;
因L>S,J的取值数目为2S+1=2个,分别为1/2和3/2, 其对应的光谱项符号为32P1/2和32P3/2。 这说明钠原子由基态向第一激发态跃迁时,可产生 两种跃迁,因此钠原子最强的钠D线成为双线,即:
32P1/2 :E(32P1/2)-E(32S1/2 )=hν1
(其共振线波长为589.6nm D1线 )
32S1/2
32P3/2 :E(32P3/2)-E(32S1/2 )=hν2
(其共振线波长为589.0nm D2线 )
32S1/2
(二)基态原子的产生—金属盐在火焰中的行为
三个过程——蒸发、热分解和激发(或电离或化合)
1.
蒸发 MX(湿气溶胶)脱水 MX(干气溶胶)气化 MX(气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