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 “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 杂情感。
首先说表层含义,题中“殇”的本意是指没 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 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
其次联系语境说深层含义,本文以“湖殇” 人手法,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为湖的消 忧的感情。
• 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 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 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 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 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 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 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 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 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 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 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 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 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
• 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 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 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 (4分)
• 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 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 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
• 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 “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荡荡的 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 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 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触 的心灵。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 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 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 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
• 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 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
• 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 路。①《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 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 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 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 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 生长的土壤。
• 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 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 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 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 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 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 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 第二次转变是在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 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
• 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 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 (限45字以内)。(4分)
• 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 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A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 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
B项“气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 境,整篇小说中都有老腔。所以韵味充满是正
C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 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 道合的同乡。故C选项错误。
D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
• 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 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 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
•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
•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 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 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 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 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与城里的竹子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 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以景结情)。
•BE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 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 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 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 答题指要: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
•
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
• “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 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
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 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 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 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 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 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 有何效果?(4分)
•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 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 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作简要说明。(
•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 •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 •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 带来的偏爱。 •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 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 果。(4分)
• 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 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
• 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 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
•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 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 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 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 表现老妇人动 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 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 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 力。
•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 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 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 魅力。
•【答案示例】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 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 享受。
•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 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 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雪天
•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
•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C
•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 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 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 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 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 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 “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我们只 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解 体落实,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 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 19.C
本题解答时要仔细地反复地琢磨前后句的语境 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
•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 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
•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 同的内涵。
•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 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
• 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 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 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 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 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 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
•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 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 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 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 ”“鱼缸里的鱼”等,贴 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 效果。
•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 民。
•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 声。
•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 感。
•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 流行。
• C(选A得1分)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明 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 必须注意。如选项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 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 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A项可以得1分。C项理解 理解全面深刻。B.D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 的内心感受。
•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
湖殇
•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 (3分)
• 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 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 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 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 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