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现代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关于现代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关于现代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419600 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瞿秀健【前言】:备战高考,现代散文的阅读训练必不可少。

然而,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却是大有讲究。

作为命题人应该选择那些高品质的文章来熏陶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训练,还是高考选拔,均应怀有这个准则,不要过于剑走偏锋,误导学生了。

备战2013年高考的语文复习资料中在“散文阅读”模块里,有好几家都用到了林语堂的《乔迁》一文。

若就《乔迁》文章来说,未必符合“选文恰当”的要求。

后来百度一下,在网上竟然还有好几家,什么“道客巴巴”呀,“百度文库”呀;最早的是“南昌站网•人教版2012年下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题,估计“百度文库”里的《2013’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语文(五)》就是抄袭这里的(《名师导学》在湖南还颇有市场),反正拿来能忽悠人就行。

下面以林文为例,就现代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谈点笔者的看法。

请先读一读林氏的原文和设题。

乔迁林语堂我有一次搬进一家公寓去住。

这在美国人听了,也许会说:“咦?有这事吗?”在英国人听了,也许会说:“啊,如此堕落!”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对自己说:“没办法,这是我的命运。

”我是被迫搬进去的。

我不愿搬家,如果我的邻居停止播放他的无线电收音机,我决不搬家。

在平时,如果有邻居在偷窥你的房间,你可以关上百叶窗。

要对付邻居们好管闲事的眼睛,你甚至可以在前面筑一堵高墙,把屋子改成堡垒,准备和全世界抗衡。

如果你不要电话来打扰的,你可以用块破布塞住。

可是对于那无孔不入、震屋欲破的无线电的音乐,你却是束手无策的。

自从我的邻居买了一架收音机,我也能免费分听后,我便全由我邻居支配了。

他能使我兴奋,能使我忧郁。

他要听斯特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我也得听;他要听梅兰芳唱戏,我也只能跟着听;他什么时候觉得满意停止,于是我也停止。

他特别喜欢珍妮?麦唐纳的《大军进行曲》。

这简直是一种狂喘,他要我听,我也总听着,可是我终于受不了了。

在上厕所的时候,听听莫扎特或孟德尔森的音乐是很好的,可是如果在考虑如何支付裁缝账的时候,或是在计划如何对匿名的文章写一篇辛辣的答复并如何能使这位藏头露尾的先生一定看得到的时候却不然了。

而且如果来的是热门歌曲,那种气喘一样的狂叫声会钻进你的写作里。

在这种情形之下,英国人会跑到邻居那里去说:“马上停止,否则我要写信给捕房了。

”中国的绅士是会设法使自己适应这环境,而尽量使自己神经宁静。

受了英国教育的中国人的我却两者都不能做。

所以当我第五十次听到珍妮?麦唐纳的歌声时,我就写了“招租”的条子,把它贴在房门上。

我一定要离开这里——无论到什么地方。

住在公寓里对于我的个性是不合的。

我至今坚持除非每个人自己都能有一块小土地来种些豌豆、番茄,孩子能在这里捉蟋蟀游玩,否则是毫无文明可言的。

我曾经说过我不相信在按钮、开关、柜子、橡皮、地毯、钥匙孔、电线和警铃等的所谓“家”的组合物中会有现代文明的。

我时常暗笑那些新时代推销员,想把那些如日间作沙发,夜间用作床铺的新奇便利来说动我。

我总告诉他们我是不会被说动的。

沙发应该便是沙发,床便是床。

在我看来这种可转换的沙发床便是新式家庭毁损的征象,而很重要的也便是所谓时代文明,仅是骗取人类在日光下的正当地位的征象。

新时代的精神家庭,因为新时代的物质家庭,如公寓汽车等被拘束而破灭了。

人们搬进了三间式的公寓屋里,会因为看到年轻的一辈从不留在家中而觉得奇怪的。

如果你不得不睡在日间沙发的床上,你至少不应再以此自傲。

就是老鼠也总有相当宽裕的睡眠地位的。

可是我不管自己的偏见,终于搬进这公寓。

这是一些老树引我搬进去的,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上海的确还有一个在绿草和丛林间的枯树旁的公寓。

我不能抵御它的引诱,我屈服了。

我不必养什么盆花。

我的书房窗外便有一株绿树。

它那翠绿的树叶充满了整个房间。

而我也不必备什么鸟笼。

这倒并不是我不爱鸟,和世上其他真正爱鸟的人一样。

我恨看见鸟笼。

在一篇爱鸟的文章中曾说起爱鸟的惟一正当方法是去住在近林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在书房窗外看到在树梢间的黄莺,在树间飞跃的红胸雉鸡,在那里也能偶尔窃听到杜鹃的情歌。

当我在屋中写作时,小鸟们在我窗前跳跃着,二三只麻雀在离我书桌一丈左右的地方喋喋地讲着情话。

有时更幸运,有几只鸟会栖息在我的窗槛上,诉说像我们这种动物,不尽是碧眼黄须的三K党。

假使我长住下去,我相信我也许能学鸟语。

如果我是诗人,我当为它们而写一节中国诗:青青梧桐叶,苍苍穹天景。

轻轻初秋风,悠悠心头恨。

喁喁鸟呢喃,艳艳秋衣裙。

羽伴不复在,密侣今去飞。

但因旧恩尽,新人枝头栖。

我犹翘首观,依依复依依。

《名师导学》和早于它的“南昌站网”的设题如下(二者大同小异):1、为什么作者对公寓有极大的偏见,但又“终于搬进了这公寓”?(4分)※【答案解读】:①作者认为“除非每个人自己都能有一块小土地来种些豌豆、番茄,孩子能在这里捉蟋蟀游玩,否则是毫无文明可言的”,对于这种公寓带来的看似快捷便利、实则缺少自然生活状态的所谓的文明,作者有极大偏见。

②然而,首先,邻居的干扰、作者“受了英国教育的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使其逃离旧居;其次,“这公寓”独有的特点——老树,引发了作者对与花鸟为邻的生活的渴望,所以“终于搬进了这公寓”。

(作者“搬进这公寓”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一般公寓生活方式的反对。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分)(1)那种气喘一样的狂叫声会钻进你的写作里。

(2)如果你不得不睡在日间沙发的床上,你至少不应再以此自傲。

就是老鼠也总有相当宽裕的睡眠地位的。

※【答案解读】:①作者以沙发床为例,对某些人自认为享受了生活的便利快捷但却失去了生活的悠闲、舒适、自然表示反对。

②提及老鼠是精彩一笔,更说明作为自然界高等动物的人,有宽裕的睡眠地位,有一小块土地,有自由的生活空间,才能说达到真正的文明。

(扣住这一段内容大意对即可。

)3、试赏析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

(7分)(“南昌站网”是“探究主旨及语言特色”)※【答案解读】:①以小见大,善于发挥。

作者从“我为什么搬家”的小事进行发挥,谈到了生存环境的问题,对何谓文明的看法等问题。

②语浅旨深,善于寄托。

语言平实、幽默,闲似聊天,但无奈、渴望等种种情绪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对比。

与美国人、英国人对比,作者的无奈自然流露。

4、作者以一首小诗结束全文,蕴意隽永。

请结合这首诗,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南昌站网”是“分析以诗收束全文的好处”)※【答案解读】:作者的小诗描写了自然的美景,鸟儿的情思,优美、宁静又忧伤。

结合这首诗来看,文章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情感:①对所谓现代物质文明的反对;②对俗世喧嚣的厌倦;③对充满古意的与花鸟为邻的生活的向往;④作者借小诗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可以有不同解读,联系文章,言之成理皆可。

)这些设题,似乎都还过得去,但答案却未必尽其然。

深究则会发现,选这样的文章作为阅读训练材料不是很恰当。

因为,林氏《乔迁》一文在笔者看来,算不得好文章。

读完之后,想一想它能给人带来什么?是告诉人们去亲近大自然吗?非也!是有深邃的思想能给人以振奋精神的力量吗?非也!抑或是其杰出的艺术魅力或不朽的人文观照能陶冶人的情操、性灵吗?依然非也!如果硬要贴金说它“是一篇好散文”,那就真的有待斟酌了。

通篇能见着的就是九个字——“小资情调的生活牢骚”。

《名师导学》和早于它的“南昌站网”却还奉之若圭臬,用来作为阅读训练材料备战高考,只怕是有误导之嫌了。

客观地讲,林氏的这篇文章,如果不是因为设有测试题而逼得师生要去读一读的话,倘若放在平素,只怕没人愿意读完它的。

即使勉强能读完,也只会浪费更多时间。

尽管林语堂是大师,但他这篇文章实在算不上好。

通观全文,林氏对公寓怀有偏见,是因为他身受西方教育影响,追求自我个性天地。

在他看来,公寓满足不了他的个性要求。

可他又不得不搬进公寓,则是因为他受不了原住处邻居没完没了地播放那刺耳的收音机的音乐,影响他的写作,使他不能静心思考问题,于是便想逃离那里。

这足以说明,他原来的居室条件——用现代时髦语言来说就是“生存环境”,还不如他所瞧不起的公寓;外加那棵寓旁老树的吸引,也就愿意在此安身了。

虽然公寓面积狭小,不能同时容下沙发和床两件大器,使他感到连做一个自然生活状态下的现代文明人的尊严都没有了,甚至比老鼠都不如——老鼠尚且还有足够宽裕的睡觉地方。

设题者对此文句解答为“提及老鼠是精彩一笔”。

笔者认为,虽有点“精彩”,却不为高尚,林氏所感而发的不过是些个人的“生活牢骚”,调侃人生,戏谑而已,哪里算得上是真正精彩?再说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林氏用了插叙,可这插叙并无特别之处;用了对比,而这对比亦无过人之处;似乎有“以小见大”,但这“小大之辩”也不是设题人所解读的那样——“从‘我为什么搬家’的小事进行发挥,谈到了生存环境的问题,对何谓文明的看法等问题”。

笔者认为,“小”应该是指他的生存环境不如意,“大”则是指人的精神家园与现代物质文明严重冲突。

林氏虽对现代物质文明如此愤慨,但终究他还是离不开都市物质,不会隐居到乡下去。

骂完了,一饱口福,凭着大师头衔还能赚些喝彩。

说得刻薄一点,林氏是闲着没事干,则来反感现代文明。

要是让一个闯荡在都市边缘凭苦力挣扎的农民工来回答,答案简单得很:你老林不喜欢都市,那就欢迎住到我们乡下去。

笔者也愿持此论。

生活是可以选择的,它没有逼着哪一个去追求自己所不喜欢的生活方式,用不着歇斯底里地感冒现代文明。

至于结尾小诗,确实表现了一些田园牧歌式的超然生活——宁静优美,秋兴伤怀,这当是林氏一类都市文人的惯常“书袋”,勉称亮色。

但以此点,仍难掩瑕。

说到底,林大师的《乔迁》一文所表现出来的“林氏情结”,不过是些都市文人的双重矛盾性格的暴露。

一方面,他们离不开都市生活,离不开现代物质文明,说穿了就是离不开用钢筋水泥筑就的高大写字楼,以及那些宽阔的马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遗余力地诅咒都市人生,诅咒现代文明,用其生花妙笔造出一副“心灵教主”形象,仿佛按着他们的“设想”就能救赎一切罪恶似的。

其实,一个连自己都救赎不了的人,还能幻想他来能救赎别人吗?结果只能是误导读者,误导人生,好让生活中又多出一些穷极无聊的“牢骚”而已,实在有些不足为训!而以这样的文章来设题,训练学生、考老师,也同样不可取!还是领袖说得好,先进的文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身为人师的我们,不仅仅是做一个善于解读词句的“经师”,还要善于选择那些高品质的文章来熏陶学生。

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训练还是高考选拔,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均应怀有这个准则,不要过于剑走偏锋,误导学生了。

2013-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