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一章第1节

马原第一章第1节

②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发展,人类实践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历史性的变 化。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 人社会关系的 实践
(3)科学实践
(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 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 性的活动。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16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 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 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1)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 (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
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 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的存在和作用。
• 含义:指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表现在:①相对于机械运动而言, 物质没发生位移。

②相对于质变而言,物质
没有发生质变
2、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涵义、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2)空间的涵义、特点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8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 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含义
“实物、物质无非 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 (四)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 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
①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
(2)自觉能动性
(2)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 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 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 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3)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一个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的,而且还在于实践活动 赖以进行的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甚至实 践活动所改造和探索的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 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的结果。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 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 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思维
? 存在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 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无运动的 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 运动。
(3)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的绝对性:
指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 的,是绝对的。
②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2
关键词
哲学 实践 矛盾 否定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联系
发展
量变
质变
方法
意识
物质 规律 肯定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12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 论
唯心主义一元 论
二 元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 精神。

笛卡尔
14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世界
物理 世界
心理 世界
知识 世界
波普
15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列宁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具有可知性 。
21
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
人们对于 包括自然界、社 会和人的精神世 界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体看法和 根本观点。
2、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2
4.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

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物质的不可分离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 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 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3、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