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思想的进步,而思想的进步又依赖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本文把重点放在探索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上,从民国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特点和各阶层的体育代表人物入手,通过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以往和当前的体育现象,把握体育发展的脉络,更好的研究体育发展进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体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表明: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体育思想在自然延续演变过程中,逐步退出了主导地位,进而转入民间;欧美近代体育思想随着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和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主流。

一、近代体育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以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算起,其间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通过变法、起义,建立过资产阶级当权的中华民国,最后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画上圆满句号。

人们谈起中国近代史,总归为百年的屈辱史,但是世人却忽略了在这硝烟弥漫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仍旧铸就了不朽的历史篇章,中国近代体育以其惊人的发展态势为世人所瞩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至此,中国开始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看到中国古老的弓箭、刀矛并不能抵御西方列强诸如轮船、大炮的先进武器装备,因而决定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一系列口号,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二、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1.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

民国初年,随着新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也受到极大影响而有所转变。

国人开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看待问题,并大力倡导新的体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影响了整个国民体育的形成,笔者在此重点介绍严复和蔡元培二人。

严复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是第一位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

他的体育思想,以增强人民体质为重,还提出“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的“三育”救国思想。

这之中的“鼓民力”就是说人民要有强健的身体。

他在《原强》(修订稿)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气强健者不为功”;“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这不仅强调了身体对人活动的重要性,还指出身体也是国家富足的基础。

我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相比之下,他重视体育教育,认为体育发展对民族和国家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五育”教育,这体现了他的资产阶级全面教育思想,他始终把体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1917年,他在爱国女校的演说中还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

2.运动和革命中的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思想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从国外聘请军官和技师,废弃传统的骑射、刀剑等,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

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开始把西方的体育引进我国,在洋务运动失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活动。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另一场新的改良运动。

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变法维新,被称为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代表,他们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从教育的观点来论述和倡导体育,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初步形成。

早期维新派引进了新的军国民体育思想,主张以军事训练代替体育,全民皆兵,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一体育思想一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191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教育宗旨中,还规定“以军国民教育辅之”。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却出现了一些复古思潮。

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体育观念又有了新变化,那就是“国粹体育的出现”。

国粹派认为,武术是我国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健身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抵抗侵略,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武术被视为中国的“国术”,我国的武术大家和很多主张体育军事化者,更加推崇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列为学校体育的主要部分。

五四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促使了体育新观念的出现。

美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自然体育思想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并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成为民国时期的主导体育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主要强调体育的文化教育目的,注重在人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兴趣、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科学体育活动指导,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1.教会学校教育。

西方列强打开我国国门之时,一大批传教士也相继来到中国,他们进行传教,兼办教育,开办教会学校等活动,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和较为完善的设备支持,因此教会学校中以美国开办居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1890年,共开办有1032所初等教会学校,学生16310人。

可见教会学生人数众多,教会思想及内容影响广泛。

教会在课外还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

例如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墙球等,都是那一时期传入中国的。

1898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把篮球传入中国,天津青年会的会员对篮球十分感兴趣,在开展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越来越多,后来渐渐成为大众运动。

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办,为民国体育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对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2.体育学校教育。

随着近代体育变化发展的要求,民国时期的体育教育也逐渐丰富完善起来。

除了初期建立的各种师资机构外,又创办了一些新的体育系学校,例如:1917年创设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15年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在1916年增加开设了体育科,于1927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创办学校上,在体育教育理念上,也有了新突破。

自然体育思想逐渐引入教学,开始重视体育对人全面教育的作用,学校中还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民国初年周诒春在清华担任校长的时候,积极筹dang'an chunqiu春秋□刘伟俊浅析近代中国体育发展27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dang'an chunqiu档案划,组织修建了体育馆,他推行“端品励学”、“强迫运动”和“完全人格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他在校时体育活动一度非常活跃。

后来梅贻琦担任校长,还留下了“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

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推崇的进步理念。

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份体育杂志—《体育界》,1909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体操学校,后被停印,直到1918年才复刊。

它的创办者是徐一冰,该期刊主要向中国人民介绍西方的体育理论和方法,提倡学校体育教育。

后来他还参与创办了《体育杂志》,内容更加丰富、学术性更强,徐一冰还在此刊上发表了题为《整顿全国学校教育上教育部文》一文,列举了大量中外事例,以论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3.体育运动竞技发展。

1910年,上海青年会发起并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在南京举行,辛亥革命后把这次运动会算为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14年5月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但本届大会工作人员和裁判员多是外国人,控制权也由外国掌握。

第三届运动会是1924年5月22日至30日在武昌举行,这届运动会的主办方是“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除了游泳和棒球的几名外国人外,全部是中国工作人员。

这次运动盛会已基本摆脱外国人的控制。

随着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其他地区也开始掀起了举办竞赛类运动会的高潮。

1912年北京举行了田径运动会,1913年和1914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北京运动会。

从1913年到1934年华北运动会共举办了18届。

1914年5月,圣约翰、南洋、东吴、沪江、之江、金陵等6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该会也称华东六大学体育联合会,在1920年、1921年分别吸收复旦、东南大学参加后,该会又改称为华东八大学体育联合会)。

南京中央体育场建成于1933年,10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此召开,这次运动会共有30个代表团参加,包括华侨团体,共打破29项全国纪录。

在这届运动会的百米赛上,刘长春以10秒7的成绩,平了远东纪录。

杨秀琼夺得了女子四项游泳冠军。

这些运动会的举办,对促进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在中国各地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中国近代体育项目更加全面化,中国人民自此有了自己的体育盛会,体育运动的形式也逐步走向正规化,运动员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民国体育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推动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民国体育也在客观方面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积极方面:民国体育虽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又注入了本国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吸收汲取了先进的体育与意识,充实了我国的体育项目,引导了我国体育竞技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消极方面:民国体育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当时无论是体育思想的发展,还是体育教育、体育运动的发展,都是在战争中应运而生的,对以后的体育事业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都不能全面地延续下去,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国体育发展经历的时间虽然较为短暂,且处在社会动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期,但却是中国体育思想和形式变化最为凸显的阶段,它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并开始普及发展,虽然未能扭转当时中国的落后局面,但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竞技产生,却对我国体育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趋势。

参考文献[1]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19.[2]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徐耀军等.浅谈中国近代体育思想演变历程[J].体育世界,2007.[4]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一、古代水上运动的产生水上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一大类别,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虽然其产生的具体年代并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逐渐演变为一种健身、娱乐、竞赛项目,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它凝聚了华夏儿女无数勇猛与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可以说一切生命起源于水,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大部分面积也被海洋所覆盖。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水息息相关。

特别是傍水而居的水域民族,在生存与繁衍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江河湖海。

最早的水上运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产,原始人类为从海河湖泊中获取食物,逐渐掌握了捕鱼、游泳等特殊技能,自此他们开始将这种技能加以目的性的学习,以便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