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复习题一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 2500个B 3500个C 4500D 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 容易组织和管理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 现代汉语修养B 古代汉语修养C 文章和文学修养D 语文教育史修养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1. 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2.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哪些?3.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哪些?4.语文教学的原则有哪些?五论述(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2.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3.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
你有何看法?复习题一答案一、填空题1.学习动机学习兴趣2.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3.“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课堂六步教法”、“情境教学法”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5.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6.反馈、评定、激励、7.口头为语书面为文8.《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9.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10.能力结构、品德结构二、选择题1.ABCD 2.ABD 3.ABD 4.ABCD 5. B 6 B 7.ACD 8.ABC 9.AC 10.ABCD三、判断1.(×) 2(√) 3(×) 4(√)、5(√)6(×) 7(×) 8(×)9 (√)10 (×)四、简答题1.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1)讲授法(2)通读法(3)讨论法(4)练习法3.(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4.(1)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a.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b.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d.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2) 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a.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b.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c.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d.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五论述1.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要点: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知识更新、理念更新、终身学习、教研结合。
3.要点: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复习题二一、填空题1、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
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和()。
2、语文教学原则包括()、()、()和()。
3、发散思维具有()、()、()三种特性。
4、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是()、()。
5、语言学中的言语的三要素包括()、()和()。
6、语感的特征是()、()。
7、语文课程的目的包括()、()、()。
8、学生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包括()、()、()、()和()。
9、在听读教学中,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三对关系是()、()和()。
10、关于说写教学,需要特别重谨慎对待的三对关系是()、()和()。
11、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和指点朗读法。
12、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和口试。
13、关于语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
14、早在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15、一般认为,语言的三要素是指()()和()。
16、同化论主张,所谓语感就是()。
17、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四种。
18、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和()。
19、在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浅表同化、()、片面同化、孤立同化和()。
20、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读”的方法有()()、抄读和()四类。
21、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主要的联想类型包括()()和()。
22、目前,语文课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要点有()、()、“实践”的观点与()。
23、在语文教学上从苏联引进了其五环节教学法后,就建立起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它具体是指(),从而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24、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性:()()和()。
25、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对话空间观念的变革、多媒体组合教学应用得到广泛实现、()与()。
26、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和()。
27、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识记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和()等等。
28、在语文教学目的的研究上,其总体的趋向是由()到复合目的型再到()。
29、语文是由()和()构成的。
30、语言的三要素是()、()和()。
31、()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32、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和()两个方面。
33、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
34、语文教材的特征有( ) 、( )、()。
35、()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中心。
36、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
37、传统的语文试题总是由()和()两个基本部分构成。
38、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
39、当今国际教育总的评价趋势是()、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40、()是()的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学说,它是人们在认知客观对象时用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来解释和说明对象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题1、语文生活2、语文技能3、审美化原则4、教学方法5、语文测评6、语文素质7、语文教学重的创造性原则8、言语环境9、朗读10想象11、人文说12、语文教学中的全息性原则13、孤立同化14、语文课程“工具说”15、对话性的语文教学16、语文技能:17、语感:18、朗读:19、语文思维:20、水平考试与升学考试三、判断题1、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3、从语文课程来看,语言的习得并没有“自然”的一面,更没有“教育”得一面。
()4、“语文”即语言的运用,但并不是“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
()5、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定为“人文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人文性和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其教学内容。
()6、所谓“人文”,在语文课程论中的意义就是指语言的人文性。
()7、所谓教学观念,指的主要就是对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
()8、语文主要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质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
()9、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
()10、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没有必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四、简答题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2、简述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
3、简述课程教学目的研究的走向。
4、简述语文教学原则。
5、简述有利于识记的方法。
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7、怎样理解语文生活的本质内涵?8、如何选择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9、如何提高默读的速度?10、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1、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12、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13、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14、语文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五、论述题1、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理解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3、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5、试论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激疑”有哪些基本要求?6、论述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的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