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教学重点)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另一个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藤野先生。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朝花夕拾》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背景资料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
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中年的鲁迅回忆起这段经历,写成《藤野先生》一文,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4.字音字形瞥.见(piē)畸.形(jī)解剖.(pōu)不逊.(xùn)诘.责(jié) 匿.名(nì) 绯.红(fēi) 发髻.(jì)扒.手(pá) 模.糊(mó) 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5.词语解释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6.阅读课文,初步思考:(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明确:(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日暮里、水户。
(3)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按照地点的转移(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一层(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我”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二)人物点评1.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2:“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三)写法探究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明确:(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叙事应该有详略;(3)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4)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
四、板书设计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正直热诚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治学严谨热情诚恳,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五、作业设计老师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是我们灵魂的引路人。
请回顾你与某个老师之间的一件事,描述出你的感恩之情。
示例:那是一个阴天,我望着满是“叉烧”的试卷,心中满是失望,唉……我把脸贴在桌上,盯着试卷上的错题,进行“革命后的反思”,却还是一无所获。
您把我喊进办公室,我站在门口,“报告”迟迟喊不出口。
您笑了:“傻丫头,又发愣了,快进来!”我木讷地走到您身边,心中默念着:“一定是暴风雨的前奏,待会儿指不定有多少批评呢!”您接过试卷,一题题地仔细分析给我听,我这才茅塞顿开。
我转身想走,您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多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作家,让我自豪!”也许您对许多学生说过了,但我还是颇为感动:老师这么看重我,我要更努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
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主预习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明确:1.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3.“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4.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三、合作探究(一)思想感情1.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明确:1.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
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
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3.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4.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