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而言,除了“以人为本”,还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本文以《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引申出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及造物原则,希望能挖掘《老子》中朴素的设计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今天的设计。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老子》一书中有关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由于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提升到了支配整个宇宙的高度,并依据古代已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予以哲学的评论,并得出他所谓的“道”。
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
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观念,并非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对人事和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得来的。
大自然中一切事物产生的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都合乎某种目的。
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老子哲学的根本原则,包含着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解,人如果采取“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切目的。
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是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
世界上的一切美,如果不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感性现实的表现(肯定或否定的表现),那又是什么呢?坚信宇宙就其本性而言是和谐的,最高的美存在于宇宙的和谐——天人合一,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
中华民族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辛勤劳作,肯定人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时数千年而不衰,并保持一个统一的大国,是同这个自远古即已深入我们先民意识中的观念分不开的。
这在先民的造物观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考工记》)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当代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二、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的说法,本是为了说明“道”的自然无为而举的一个例证。
在老子看来,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
宋代苏辙在解释“大巧若拙”时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
”(见《老子本义》所引)这就符合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的这种意思,本是为了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恰好又说出了一切成功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特征。
一切艺术家的杰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显得浑然天成、不可移易,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
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既是处处合乎目的的,没有丝毫遗憾,同时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违背规律的人为的东西。
这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亦即老子所谓的“大巧”。
而这种“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是审美与设计的境界。
这在我国古代的造物设计中处处得以体现,且有大量文献记载,如《考工记》、《长物志》、《园冶》等,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老子看来,“道”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的所为。
对万物的成长,它不强制、不干涉,顺其自然。
“道”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这一点与当代设计所提倡的和谐共生思想是一致的,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相比,它向前迈了一大步。
设计并不能只考虑到人自己的需求,而应考虑到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共生。
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它属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因此,当今设计思想中的“和谐共生”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以和为美中国古代哲人,极其明确地认定,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按其本性来说是和谐的,而最高意义上的美,就在这种和谐之中。
从对立统一中去找寻“和”,去找寻“美”。
从美的合规律性方面看,事物的合规律性是不论事物的表现如何复杂,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各种对立因素的相互渗透和统一。
从美的合目的性方面看,所谓合目的性的达到,又要使各种对立因素达到恰好符合人的目的、理想的统一。
正因如此,以“和”为美的中国古代美学,要求把对立因素统一起来,并且要求达到一种没有太过或不及的思想状态。
《老子》一书中有着大量的矛盾概念,诸如:贵贱、祸福、美丑、善恶、生死、上下、大小、主客、先后、反正、难易、轻重、静躁、古今、阴阳、盈虚、有无等等。
老子认为这些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老子》中关于“和”的观念,虽然是朴素的,但有着深广的含义和内容,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素朴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统一紧密地联系起来。
老子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最高的美,这种自由发展又绝不是反社会的,他丝毫不否定人的发展。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思想无疑将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艺术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提到老子哲学,很多人都认为其道论是一种宇宙术与设计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既然道是以自身独立自在的自身为法则,那么,作为最终由道生成,最终“法道”的人,也就完全应该以自然、自由独立的方式去生存,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人本主义观点。
老子论述天地,在逻辑表述上很多都是偏正关系的因果复句,其哲学构建方式是由自然而到人事而到哲学观念⑴的。
从自然现象中悟出人之“道”,其注重自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独立自在生存法则,符合人性,而且这两者必须统一。
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便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
二者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相⑵辅相成。
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于道,这揭示了艺术设计不仅自然,而是利用自然来说明人文。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既然天存在的宗旨是成就世上万物而非损害世上万物,那么,人存在的宗旨也应是为整个人类利益和幸福而合作。
从这《老子》的结束语也可以看出老子论天最终是为了论人。
老子哲学思想为人类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并为人性的自由寻找到一条终极出路。
老子探讨自然之道、宇宙生成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那么,作为人类活动、为人类创造产品的艺术设计当然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设计是人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
不管设计师是站在艺术的角度还是其他科学的角度,人永远都是中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和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决非完全是设计师追逐风格的结果。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法则和规律会不断变化,但“以人为本”不会变,不能变。
是设计物和人的统一,还是和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的统一。
老子的人是“域中”的四大之一,是放在整个无限宇宙系统中,统一于道的人,而天地也非仅仅为天地,同样归结于道。
因此,艺术设计不仅要考虑人和设计物的统一,还必须考虑和社会、和整个自然界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艺术设计既是人性化设计、社会设计,又是生态设计,而不是将他们截然分开。
把握住了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性化、社会设计、生态设计之争等也就迎刃而解。
作为创造万物、统一万物的老子之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既非绝对精神也非物质性的绝对。
老子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道是超越现实形体与景象。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道虽无形无象,却非空无,而是有形有象,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道如此,人亦如此。
生物意义上的作为客观实体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是有形的“物质”,但人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有七情六欲,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简单的有形实体。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的需要也必然包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艺术设计必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两大内容,作到“物化”与“人化”的统一。
“设计师必须用有机整体的观点将单个设计对象置于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中去考虑,要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纳入到一种整体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哲学之中去予以思考和审视,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引领一种合理的生⑶活方式”。
二、艺术设计是“人化”与“物化”的统一,要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老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从而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必然的联系。
艺术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广泛领域,设计师更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思想把握。
老子之天是“自然之天”,指自然宇宙,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一书中言“天”者繁多,多与“地”相连或对举。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地法天,天法道”(二十五章),由此可见老子之天是实在的宇宙自然,而非神秘的与“道”相同的“超验之天”。
老子所论述的“人”主要指人类,而当其指个体之人时则用“上士”、“中士”与“下士”或者“圣人”、“俗人”与“盗夸”等。
“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浑然一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与人统一于道中而不可分割。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天、地、神、谷、侯王之所以能够清、宁、灵、盈、正,不但得以生存,而且有充沛之生命活力,欣欣向荣,皆由于‘抱一’有成,而为‘得一’的必然结果。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统一于道,作为人类造物的艺术设计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