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GB 7778-87)本标准规定了各种通用制冷剂的简单编号表示方法,以代替使用其化学名称、分子式或商品名称。
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时,并不排除化学名称和分子式的使用。
本标准等采用国际标准ISO 817-197《有机制冷剂---数字符号》。
1制冷剂的分类制冷剂分为卤代烃、环状有机化合物、非共费和共费混合物、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以及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等(如表所示)。
2制冷剂的编号对每种制冷剂规定的识别编号如表所示,其规则如下:2.1对甲烷、乙烷、丙烷和环丁烷系的卤代烃以及碳氢化合物,规定的识别编号要使化合物的结构可以从制冷剂的编号推导出来,且不致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
2.1.1自右向左的第一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氟(F)原子数。
2.1.2自右向左的第二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氢(H)原子数加1的数。
2.1.3自右向左的第三为数字是化合物中碳(C)原子数减1的数。
当该数字为零时,则略去。
2.1.4化合物中的氯(CL)原子数,是从能够与碳(C)原子结合的原子总数中减区氟(F)和氢(H)原子数的和求得的。
饱和化合物当只有1个碳原子时,连接的原子总数是4。
当存在2个碳原子时,连接的原子总数有6,如果该化合物不是饱和的,则连接的原子总数是4。
对于饱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如下:当C=1时,等于4;C=2时,等于6;......C=n时,等于2n+2.对于单个不饱和的和环状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如下:当C=2时,等于4;C=3时,等于6;.....C=n时,等于2n.2.1.5环状衍生物,在制冷剂的识别编号之前使用字母C.2.1.6在溴部分和全部代替氯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同样的规则,但要在原来氯-氟化合物的识别编号后面加字母B以来溴(Br)的存在,字母B后的数字表示溴原子个数.2.1.7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但最对称的一种用编号后面不带任何字母来表示.随着同分异构体变得愈来愈不对称时,就应附加a、b、c等字母。
对称度是把连接到每个碳原子的原子团的原子量相加,并用一个原子量总和减区另一个原子量总和所得的差值来确定,其差值愈小,生成物就愈对称。
2.1.8乙烯系同分异构体也应用上述规则,但烯烃类用数字1作为从右向左的第四位数字。
2.2非共沸混合物和共沸混合物由制冷剂编号和组成的质量比例来表示。
制冷剂应按其组分的标准沸点增高次序来标注。
例如制冷剂R22和R12按质量百分比90/10组成混合物时,可表示为R22/R12(90/12),或R22/R12(90/10)。
2.2.1已经商品化的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5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
2.2.2已经商品化的非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4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
2.3其它各种有机化合物规定按600序号编号,无机化合物按700序号编号。
2.3.1在有机化合物的600序号中,其编号是任选的。
2.3.2在无机化合物的700序号中,化合物的分子量加上700就得出制冷剂的识别编号。
2.3.3当两种或多种无机制冷剂具有同样的分子量时,用A、B、C等字母来予以区分。
3表示方法3.1形式3.1.1将字母"R"置于识别编号之前。
例如:R12、R22。
3.1.2制造厂的商标或商品名称也可以置于制冷剂编号之前。
例如:(商标)R12或(商品名称)R12。
3.2在文字资料及铭牌上应用3.2.1在技术说明书中或在铭牌上表示制冷剂时,应写成R12、R22。
3.2.2在书籍或手册编写中可以用下述的表示方法:"压缩机能使用R12和R22"。
4安全分组类别制冷剂按如下准则确定其安全分组类别,共分3组。
4.1第1组:该组制冷剂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毒的,在正常使用中是不易燃烧或不易爆炸的。
4.2第2组:该组制冷剂有毒,有几种制冷剂是易燃或易爆炸的,其下限容积浓度大于或等于3.5%。
4.3第3组:该组制冷剂一般情况下是五毒的,但是易燃和易爆炸,其下限容积浓度小于3.5%分类识别编号化学名称化学分子式分子量标准沸点安全类别卤代烃10111212B112B21313B11420212223303132404150110111112112a113113a114114a114Ba115116120123124124a四氯化碳三氯氟甲烷二氯二氟甲烷溴氯二氟甲烷二溴三氟甲烷氯三氟甲烷溴三氟甲烷四氟化碳三氯甲烷二氯氟甲烷氯二氟甲烷三氟甲烷二氯甲烷氯氟甲烷二氟甲烷氯甲烷氟甲烷甲烷六氯乙烷五氯氟乙烷1.1.2.2-四氯二氟乙烷1.1.1.2-四氯二氟乙烷1.1.2-三氯三氟乙烷1.1.1-三氯三氟乙烷1.2-二氯四氟乙烷1.1-二氯四氟乙烷1.2-二溴四氟乙烷氯五氟乙烷六氟乙烷五氯乙烷2.2-二氯-1.1.1三氟乙烷2-氯-1.1.12四氟乙烷1-氯-1.1.2.2-四氟乙烷CCL4CCL3FCCL2F2CBRCLF2CBR2F2CCLF3CBRF3CF4CHCL3CHCL2FCHCLF2CHF3CH2CL2CH2CLFCH2F2CH3CLCH3FCH4CCL3CCL3CCL3CCL2FCCL2FCCL2FCC4CCLF2CCL2FCCLF2CCL3CF3CCLF2CCLF2CC2FCF3CBRF2CBRF2CCLF2CF3CF3CF3CHCL2CCL3CHCL2CF3CHCLFCF3CHF2CCLF2153.8137.4120.9165.4209.8104.5148.988.0119.4102.986.570.084.968.552.050.534.016.0236.8220.3203.8203.8187.4187.4170.9170.9259.9154.5138.0202.3153.0136.5136.57724-30-425-81-58-128619-41-824-9-52-24-78-161185135939148464447-39-7916227-12-10211--11--11-2--2-3----1-1--1-----125 133a 140a 142b 143a 150a 152a 160 170 218 290 五氟乙烷2-氯-1.1.1三氟乙烷1.1.1-三氯乙烷1-氯-1.1-二氟乙烷1.1.1-三氟乙烷1.1-二氯乙烷1.1-二氟乙烷氯乙烷乙烷八氟乙烷丙烷CHF2CF3CH2CLCF3CH3CCL3CH3CCLF2CH3CF3CH3CCHCL2CH3CHF2CH3CH2CLCH3CH3CF3CF2CF3CH3CH2CH3120.0118.5133.4100.584.098.966.064.530.0188.044.0-49671-10-4760-2513-89-37-42-------23-3环状有机化合物C316C317C3181.2-二氯六氟环丁烷氯七氟环丁烷八氟环丁烷C4CL2F6C4CLF7C4F8233.0216.5200.06026-6--1共沸混合物500501502503504505506R12/152a(73.8/26.2质量%)R22/12(75.0/25.0质量%)R22/115(48.8/51.2质量%)R23/13(40.1/59.9质量%)R32/115(48.2/51.8质量%)R12/31(78.0/22.0质量%)R31/114(55.1/44.9质量%)CCL2F2/CH3CHF2CHCLF2/CCL2F2CHCLF3/CCLF2CF3CHF3/CCLF3CH2F2/CCLF2CF3CCL2F2/CH2CLFCH2CLF/CCLF2CCLF299.393.1112.087.579.2103.593.7-33-41-45-88-57-30-121-11---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50170290600600a11501270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二甲基丙烷)乙烯丙烯CH4CH3CH3vCH3CH2CH3CH3CH2CH2CH3CH(CH3)3CH2=CH2CH3CH=CH216.030.044.058.158.128.142.1-161-89-42-12-104-483333333氧化合物610611乙醚甲酸甲脂C2H5OC2H5HCOOCH374.160.03532-2氮化合物630631甲胺乙胺CH3NH2C2H5NH231.145.1-617--无机化717718729氨水空气NH3H2O-17.018.029.0-33100-1942--合物744744A764 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二氧化硫CO2N2OSO244.044.064.1-78(升华)-91-101-2不饱和有机化合物1112a11131114112011301132a11401141115012701.1-二氯二氟乙烯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三氯乙烯1.2-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烯氯乙烯氟乙烯乙烯丙烯CCL2=CF2CCLF=CF2CF2=CF2CHCL=CCL2CHCL=CHCLCH2=CF2CH2=CHCLCH2=CHFCH2=CH2CH2CH=CH2133.0116.5100.0131.496.964.062.546.028.142.119-28-768848-82-14-72-104-48----2---33化合物甲烷、乙烷和丙烷根据它们正确的编号位置出现在卤代烃的部位,但它们均非卤代烃。
所有的共沸制冷剂,由于本身性质,在不同于它们配制时的温度和压力状况下都会出现组分的某些分离现象,这种分离现象的确切程度取决于个别共沸混合物和设备系统的组织情况。
该栏中化学名称为共沸制冷剂的组分,它们的共沸温度分别为0,-41,19,-88,17,115,18℃该种共沸混合物的确组成,还须作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化合物乙烯和丙烯出现在该处仅表示这些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它们正确的编号位置在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