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第0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解析版)

八年级语文第0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解析版)

第02讲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解析版)班级姓名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烟拂杨柳。

贵港市人民公园呈现一派幽远之气,确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考场上,小刚同学作弊被老师警告后,仍然坚定不移....地给同学递答案。

【答案】D【解析】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含褒义,用在此处不和语境。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多阅读,是能否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B.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C.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D.通过这次春季运动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答案】D【解析】A项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否”;B项中应是“任务十分沉重,工期十分紧张”;C 项中应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不禁又沉浸在那个一直在脑海里的美丽梦境中。

(2)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了山的心灵。

(3)我正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地走过我的身旁。

A.萦绕贴紧欣赏泰然自若B.环绕贴近观赏悠然自得C.环绕贴近观赏泰然自若D.萦绕贴紧欣赏悠然自得【答案】D【解析】“环绕”是围绕的意思,与语境不符;“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答案】C【解析】C项,利奥波德是美国人。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材料2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材料3 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紧紧地凝固和塑造了中国民众的固有家风,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中国式”家风。

传统家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了人们的价值共识和道德形成,深刻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国风”。

材料4 “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

“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

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材料5家住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的陈汝煌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的事迹,在全市被传为佳话。

父亲多年身患高血压、冠心病,陈汝煌每天清晨五点钟就起床陪父亲聊天、散步,一下班就回家陪护,经常为父亲收拾排泄物,擦洗身子。

父亲住院37天,他每天都尽心照料,一天最多睡三个小时,父亲行动不便,无法上街理发,他就自学理发。

在陈汝煌的影响下,全家人悉心照顾老人。

(1)阅读材料1到材料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家庭和睦,国家自然就安定。

B.是否建设优良家风事关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

C.“家风”能够影响“国风”,但影响不大。

D.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尚人格需要良好的“家风”。

【答案】C【答案】材料3已说明“家风”对“国风”有着深刻的影响。

(2)请根据材料5,为孝亲模范陈汝煌写一段颁奖词。

(50字左右)【解析】示例:“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他是龙桥山水孕育出的普通人,也是道德长空中让人敬仰的平民英雄。

他默默无闻,用寸草之心、绵薄之力,悉心照料身患重症的父亲,让父亲心有所依。

他就是家住龙桥的普通市民——陈汝煌。

【解析】写颁奖词时要注意: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简要概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将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早起罗瑞花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

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田,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

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

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

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总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

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

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

早饭时娘过秤,秤杄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

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

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

雨后的早晨格外清新,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

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躲猫猫的伙伴。

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晴。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的竹叶菌、红红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晳..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

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

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

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

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

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放鹅、_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_几件往事(用原文词语填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摘茶叶捡菌子对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文章在第④段写的是“我”早起放鹅;第⑤写“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可填写出事件“摘茶叶”;第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可填写出答案“捡菌子”。

文章在叙写这几件事的基础上,第⑧段又扩展到生活中“早起”的人们,表达了作者对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黄黄..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的竹叶菌、红红..的枞树菌、雪白那一抹淡绿..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的。

【答案】“黄黄”“雪白”“红红”“淡绿”“白皙”这些描写颜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些菌子颜色特点,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写颜色的词语。

用“黄黄”“雪白”“红红”“淡绿”“白皙”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林间的菌子颜色的不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作者捡菌子时的快乐。

据此概括作答。

3.文中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作铺垫(或衬托)。

第⑧段写早起的人,是拓展文章内容,社会上早起的人有很多;深化文章的主旨:无数的早起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他们值得赞颂。

【解析】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文章重点写母亲的早起,以及她早起对“我”的深远影响。

但是文章第②段还写了其他早起的人,在写作手法上运用的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作者生活的背景——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同时对叙写的主要人物母亲进行衬托,表现母亲的勤劳;也为下文写母亲的早起对“我”产生影响做铺垫。

文章第⑧段又写到早起的人:环卫工人、商贩、菜农、学生等,由写母亲及对“我”的影响,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对那些早起者的深情讴歌和赞美——早起的人们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4.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答案】用“早起”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字眼作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关联文章主要内容,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所有的事件都围绕着它而展开,表达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对早起者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阅读全文,文章的内容紧扣“早起”来组材,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作者回忆儿时“早起”的往事,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并表达对早起者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的讴歌和赞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