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排水工程设计说明

市政排水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图为眉山市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永通河至双赋园段)排水工程施工图。

(1)片区前期确定方案简述雨水概况:1)、原规划岷江大道、紫竹西街~紫竹东街、秋岚东街、裴城路及三苏大道为雨水干管,流向自西向东,最终均接入永通河。

2)、岷江大道已建段d600雨水管径过小,埋深较浅,无法满足上游雨水接入;紫竹东街现状为合流管,双侧d600布置,管径较小,无法满足上游雨水接入;原秋岚东街十字口因学校拆迁问题已改为丁字口,下游出路也无法形成;裴城路已建d1000雨水管径过小,埋深较浅也无法满足远期片区雨水排放要求;三苏大道现状为雨水边沟为主雨水的系统,无法满足雨水管接入要求。

3)、经实测各相交已建段雨污水系统的实测资料,并提交专项优化方案沟通后,按规划最终意见设置如下:(a)裴城路规划为片区雨水总干管,管径d2200,坡度0。

001,流向自西向东,接入永通河。

(b)岷江大道已建段雨水仅负责已建段雨水汇水面积,不转输上游雨水汇水面积,岷江大道西延段雨水途径铁环东路汇入裴城路规划雨水总干管,原铁环路与岷江大道交叉口上雨水与岷江大道西延段雨水顺接.(c)紫竹西街大部及原铁环西路紫竹西街~三苏大道段雨水均经由铁环东路汇入裴城路规划雨水总干管,原铁环路与紫竹西街交叉口上雨水与紫竹西街雨水顺接,紫竹西街余下部分接入紫竹东街意见河流管.(d)秋岚东街及二环西路雨水均汇入裴城路雨水总干管,近期可与裴城路已建d1000雨水管顺接,以解决雨水近期排放问题。

污水概况:1)、原规划岷江大道经二环西路经裴城路为污水干管;铁环路为污水干管;紫竹西街~紫竹东街及秋岚东街~秋岚东街对侧规划路为污水干管.2)、岷江大道已建段d300污水管径过小,埋深较浅,无法满足上游污水接入;紫竹东街现状为合流管,双侧d600布置,埋深较浅,无法满足上游污水接入;原秋岚东街十字口因学校拆迁问题已改为丁字口,下游出路也无法形成;裴城路已建d300污水管径过小,靠近铁环东路段埋深较浅,原规划污水排放要求;三苏大道现状无成系统污水管道,无法满足污水管接入要求。

3)、经实测各相交已建段雨污水系统的实测资料,并提交专项优化方案沟通后,按规划最终意见设置如下:(a)裴城路规划为污水总干管.管径d600~700,坡度0.001;(b)紫竹西街(铁环东路~二环西路段)经二环西路设置为污水干管,管径d600,坡度0.001,最终汇入裴城路;(c)铁环东路均汇入裴城路及紫竹西街;(d)岷江大道西延段汇入铁环东路;(e)岷江大道及紫竹西街均与原老铁环路污水顺接。

(2)管位布置雨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3m;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北侧6.4m.(3)雨水工程设计全线设置d2200雨水干管,由西向东最终接入永通河.(3)污水工程设计全线设置d600~700污水管,由西向东最终接入永通河边现状污水管。

二.设计相关规范及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50289—98);(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87);(6)地质勘察及断面实测资料;(7)道路沿线1:1000现状地形图;(8)相关道路设计图;(9)片区排水专项方案批复;(9)业主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三.主要技术指标(1)雨水计算采用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t= t1+m t2t1=10(min),m:暗管m=2,明渠m=1.2;雨水设计重现期: P=1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0;(2)污水平均日面积比流量:1.0L/ha·s。

四.管材及附属构筑物(一)管材、基础及接口(1)d300、dn400雨水进水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

(2)管径≤DN1200、管顶覆土0。

7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180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11;采用橡胶圈接口,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23;管顶覆土0。

7m≤H≤4.5m时采用Ⅱ级管,管顶覆土4。

5m<H≤7。

0m时采用Ⅲ级管.(3)DN1400≤管径、管顶覆土0.7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企口管(GB/T11836-2009),180度混凝土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19;采用现浇混凝土套环接口,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33;管顶覆土0.7m≤H≤4。

5m时采用Ⅱ级管,管顶覆土4.5m<H≤7。

0m时采用Ⅲ级管。

(3)管顶覆土7.0m<H,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 360度混凝土基础.(4)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作法详见附图,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180度混凝土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35~37。

(5)当雨、污水支管与排水主管间垂直净距小于0。

20m时,对交叉处的排水主管采用C15混凝土满包处理。

(二)检查井钢筋砼圆管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除污水主管检查井按相关部门要求均设置为沉泥井(详见06MS201—3—126),检查井内底较最低管内底标高低0。

6m。

其余检查井尺寸均严格按06MS201—3选用。

污水主管局部与雨水管标高冲突,采用特殊井处理,详相关大样图。

检查井井盖与井座应严格执行《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国标要求.因交通中心周边道路特殊性,检查井盖井座宜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选用。

所采用井盖在车行道荷载等级不应低于D400级,人行道及绿化带不应低于C250级。

并应具有防盗、防响、防跳等功能。

检查井位于车行、人行道路下时,井盖应与道路齐平,位于绿化带时应高于地面0.10m。

检查井踏步采用C30钢筋砼预制踏步,钢筋选用16,钢筋砼踏步厚度10cm,端头包封厚度3cm。

钢筋尺寸做法参见06MS201—3—127.当管道跌水水头≥1.0m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采用06MS201-3国标图集.(三)雨水口雨水口采用偏沟式预制砼装配式雨水口,参见06MS201—8/35~36。

雨水箅宜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选用,并应满足《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国标要求。

车行道下荷载等级不应低于D400级。

并应具有防盗、防响、防跳等功能。

串联超过三个雨水口之后的联络管采用dn400。

交叉路口或汇水面积较大处采用双篦雨水口,局部地方可适当调整,道路交叉口局部低洼处应增设雨水口.道路纵坡小于0.003时,雨水口加密布置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300管径,i≥0。

01,雨水口深度为1m。

(四)预留支管(井)雨水预留支管管径d500,i=0。

005;污水预留支管管径d400,i=0。

005.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红线外2.0m处,雨水预留检查井加深0.5m用于沉砂.所有雨污预留检查井均要求管线预留至检查井外1。

0m,避免后续接管时破坏检查井。

当道路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低于道路设计标高1。

5m以上时可暂不设置支管检查井,仅将支管伸出路肩墙0。

5m,用页岩实心砖将管口封死;道路道路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高于道路设计标高1。

0m以上时则将支管埋至路堑墙脚,支管检查井视地块开发情况适时砌筑。

五.施工要求(一)施工放线雨(污)水管(渠)中心线应严格按标准横断面管位排列图放线定位,检查井按道路桩号定位,转弯或道路横断渐变段处按检查井坐标定位。

为了避免截断管材,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不超过1.0m。

雨水检查井收口方向均为靠中线一侧.(二)施工准备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排水工程使用的管材及各种产品必须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使用许可证。

施工前应首先核对与本工程相交(或相接)的外部道路排水管平面位置与高程,确保管线衔接平顺。

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

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进行,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方向。

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移位。

若需分段施工,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管底高程及管道设计纵坡,满足设计要求。

(三)管槽开挖排水管道(渠)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的规定,通常当采用砂石基础时按参见06MS201执行,基坑宽度为D+2t+2a,当采用砼基础时按GB50268-2008执行,基坑宽度为D0+2(b1+b2+b3);基坑工作面宽度及沟槽边坡按规范执行。

对特殊的管段,沟槽宽度及开挖边坡由施工方案确定.管道采用开槽法施工.当土(石)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m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果超挖应进行地基处理。

有地下水时,应进行施工降水以保证干槽施工,当降水不利地基被扰动应进行地基处理。

沟槽开挖的宽度、边坡坡度、分层开挖每层深度应根据施工规范并结合实际清况确定。

边坡高度大于6.0m地段基坑支护工程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人工挖槽时确保堆土安全,堆土高度不宜超过1.5m,且距槽口边缘不宜小于0.8m,地面堆积荷载不得大于10KN/m2.开槽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会同有关方面进行验槽。

验槽后应即时组织施工进行回填确保沟槽施工安全,避免坍塌。

(四)管基及检查井回填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120Kpa)的原状土层上,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必须清理至原土后,回填砂卵石至设计标高后再做管道基础.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

为防止检查井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在检查井及雨水口周边宽0。

8m范围内采用砂卵石回填至路面层。

沟槽回填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中第4.5节的要求执行。

沟槽回填土要求见如下:Ⅰ(管道胸腔)--回填土压实系数≥0.90;Ⅰ'(管道胸腔)——回填土压实系数为0。

90~0.93;Ⅱ(管顶以上0。

5m)-—回填土压实系数为0.85(要求用木夯夯实);Ⅲ(管顶以上0。

5~2。

5m)--回填土压实系数≥0.90;Ⅳ(土路床下0。

6m)——回填土压实系数≥0。

95(土路床下0.6~1。

5m)—-回填土压实系数≥0。

90;其中Ⅰ、Ⅱ区采用砂卵石回填。

若Ⅲ、Ⅳ区域与道路设计路基重合,应按道路回填要求进行具体施工;未重合用符合路基承载力要求的土进行回填.密实度达相应要求.(五)闭水试验污水管道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的有关要求作闭水试验,对管基处于膨胀土地段的雨水管也要求作闭水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