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通过对第二、第三章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有关人体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被人体细胞利用,以及人体细胞将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环境中的基础知识。
那么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运输到人体细胞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运离人体细胞的呢?学生容易形成这些疑问。
血液、血管、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但它们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本章前两节分别介绍血液和血管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本节内容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且生理过程复杂,虽然学生对心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因此就本节内容而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挖掘出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组合作讨论、亲身体验模拟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
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带领学生挖掘出课标中的隐性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的观念。
本节课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实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通过演示实验、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二是主动探究,学习新知;三是归纳总结。
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谜面“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通过谜语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体验和观察图片。
通过封闭橡皮管内的液体流动演示实验,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发动机、水泵的类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心脏为什么能提供动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怎样?”这样自然萌生的问题,更进一步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秘的好奇心。
在次序上先推测假设心脏的功能,再以实验验证,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新知探究阶段:第一步,亲身体验、图片展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
老师先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跳,再出示幻灯图片(人体腔解剖图),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图片,进一
步明确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
学生对于“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却很难用生物学科学语言准确的表达,老师通过体验学习、表达交流、图片展示,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大小、形状的认知。
第二步,模型展示、课件演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
接着再在展示心脏的模型、观察心脏解剖图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以分组合作方式进行了观察和探究,并形成了组间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观察前学生明确了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有效性学习,构建起学生的知识体系。
通过组内交流、生生互动,共同分享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老师并没有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资源,大胆加入了对心脏灌流实验的讨论和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从而推测出水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并进行知识迁移,归纳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
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步,规律性总结。
心脏的结构:上房下室,左右相通,上下不通,房室间有房室瓣;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
体循环:左室出入右房,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静脉血。
肺循环:右室出入左房,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动脉血。
课堂反思:
提问过多“血液循环”的知识是往界学生理解、记忆最困难的内容,备课时我们精心预设了好多问题,但实际教学中,可能是血管和心脏的内容拓展较到位,前期知识铺垫做得好,课堂上一些预设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指图讲出体循环、肺循环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并且在老师多次变换问法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很自然地解决问题,体现出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过度拓展本节课教材将以往的许多知识点都删掉了,力求降低难度,但授课时考虑学生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又将删掉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拓展,有些影响时间。
今后拓展知识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时间的需要,做到既拓展知识,又优化教学时间。
遗憾点:
第一、准备数量充足的人的心脏模型或猪心脏的实物标本是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本课中的模型数量只有老师手里的一个,如果能达到每一小组一个的数量就好了。
但我想这也是受制于目前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我们生物学的各种模型及实验条件、实验水准会逐步提高。
第二、对于心脏灌流实验,课堂上完成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我想应该可以用动画课件来代替,包括心脏工作的过程,动画的直观效果应该比单纯的图片更直观、清楚,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本课虽然已经注重了情感教育,但我想最后能不能进行一下知识拓展,要求学生课外收集相关的心脏知识,如心脏病等。
关注一下家人的心脏健康,除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外,形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将学习由课上引到课下,由校内引到校外,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总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思考问题。
2.学生发言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学生提出问题较少。
4.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少。
5.教师的语言组织的再精炼一些就更好了。
成功之处:
1.巧用谜语导入课题--心脏.出示谜面“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通过谜语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体验和观察图片,学生可以了解到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明确了学习内容。
通过实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进一步明确了心脏的位置。
此时教师设疑:“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跳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心脏的结构。
2.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
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4个问题(即探究方案),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几个人为一小组,每组对4个问题进行探究,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
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各个结构的名称,而是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共同学习,理解问题,对于问题的讨论,也是让学生一个一个讨论,不是把问题全部给学生,防止学生无从下手。
3.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
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其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探究,发现问题,思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科学观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借助与多媒体课件、以及三字经化解本节学习难点用实物观察以及录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四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对于血液流向,瓣膜作用这样的问题就有些困难。
此时用适当的课件展示,以及三字经以及视频既可以通过外因引起内因起作用化解难点,达成教学目的。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第一,课堂上教师不宜提出太多问题,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记忆也更牢固。
第二,课堂上教师语速应该慢些,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逻辑性,做到语言精炼,减少无用言语,这样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多一点。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