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检验培训教材

质量检验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之四质量检验1 什么是质量检验1.1 定义:质量检验就是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测定产品的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的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比较,从而对该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在不合格的情况下还要作出适用或不适用的判定。

1.2 过程:1.2.1 明确质量要求。

依据产品策划的技术文件,如设计图纸、技术标准、BOM表、工艺文件等,和考核指标如外形尺寸、外观、容量、漏电、损耗、阻抗等,明确检验的项目和各项目的质量标准;同时在抽样检验的情况下,还要明确什么样的抽样方案,使品管(检验)员和操作工明确什么是合格品或合格批,什么是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批。

1.2.2 测量或试验。

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测试产品,得到质量特性值和结果。

1.2.3 比较。

将测试得到的数据同质量要求比较,确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1.2.4 判定。

根据比较的结果,判定单位产品是合格品或不合格品,批量产品是合格批或不合格批。

1.2.5 处理。

1.2.5.1 对单位产品是合格的放行,对不合格品打上标记,隔离存放,另作处置。

1.2.5.2 对批量产品决定接收(放行)、拒收、筛选(返工)、复检等。

1.2.6 记录与反馈。

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和判定的结果,并进行反馈,以便促使各个部门改进质量。

在质量检验中,品管(检验)员和操作工必须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认真记录。

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清晰。

否则会影响对产品质量的全部评价和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2质量检验的目的2.1 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

国标、行标、企标,督促贯标,建标,避免无标生产。

2.2 判定工序因素(人、机、料、法、环)是否变化。

了解工序质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2.3 获取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改进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4 为原材料、零配件的供方,提供各类信息,清除不良因素,为防止类似质量问题发生起预防作用。

2.5 杜绝未经检验,流入下道工序的现象发生(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

2.6 维护顾客的利益和企业的声誉。

2.7 考核品管(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

通过质量审核,可衡量和发现品管(检验)人员对被检验产品判定的有效性(是否存在漏检、错检)。

2.8 判定检测手段的准确性。

通过质量检验,可以了解产品监视与测量装置精度、检测结果的再现性,以加强计量管理。

2.9 处理质量争议。

通过质量检验,以判定质量责任,作为仲裁依据。

3 质量检验工作的职能质量检验的工作职能概括地说,就是严格把关、反馈数据、预防、监督和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具体地说,有三项职能。

3.1 保证(合格产品)的职能。

也就是把关的职能。

通过对原材料(含零配件)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并决定该产品或该批产品是否接收(放行)。

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

3.2 预防(不合格产品产生)的职能。

3.2.1 检验产品制造过程各类(五大)因素,是否符合产品实现的策划要求,发现有异常,督促及时纠正、预防因为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发生偏差而造成产品不合格。

3.3.2 检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进而为发现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所在,能尽早找出原因,及时排除,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发生。

防止或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3.3 报告(与分析)的职能。

把在检验工作中搜集的数据、情况做好记录,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地向上级或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为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质量信息和依据。

4质量检验的种类4.1 按生产流程顺序分4.1.1进货检验:对原材料,零配件,外调产品、外发加工产品等进行的质量检验。

目的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保证生产(与销售供货)正常运行。

进货检验是在产品入库之前进行的。

它包括两个内容:4.1.1.1 首批样品检验,是对供方的样品进行检验、判定、评审、确认。

目的:审核供方有无保证质量的能力;也为以后成批供货的质量水平,提供衡量的依据。

4.1.1.2 成批进货检验,是对供方正常交货时的成批产品进行验收和检验。

目的:防止不合格的原材料、零配件和外发加工产品(外协半成品)进入生产过程,为稳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保证成品(其中包括外调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

4.1.2工序检验:是指在本工序加工过程的检验。

目的是预防产生大批的不合格品,并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它一般有三种方式:4.1.2.1首件检验:在生产开始时或工序因素调整后,对制造的第一件或前几件产品进行的检验。

4.1.2.2巡回检验:在生产现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产品质量进行流动检验。

4.1.2.3完工检验:在一批(卡)产品加工完成后,转移至下道工序之前的检验。

本司称之终检。

a)一般情况下,以交收检验采用的抽样检验方式,对整批(卡)数量的完工产品进行质量检验;b)当巡检频次较高,且判定的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已严格区分,只需对最后待检的那部分产品进行巡检,即为完工检验。

c)在工序因素很稳定的情况下,完工检验只需对一批(卡)产品中最后制造的产品进行检验(例如“随模件”)。

4.1.3成品检验:一批(卡)产品完成全部工序加工,对应具有固有特性的成品,进行的检验。

目的是不合格的成品不入库、不出厂,维护顾客的利益,满足顾客的需求。

4.1.3.1交收检验:完成产成品制造,入成品库前的检验。

4.1.3.2出货检验:成品发货出成品库前的检验,也称最终检验或出厂检验。

4.2 按检验场所分4.2.1固定检验:专职检验员在指定的检验场所进行产品的质量检验。

4.2.2巡回检验:专职检验员巡回于生产现场,对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进行随机、流动、定时、抽样检验。

4.2.3派出检验:公司品管(检验)机构,派出检验员,对分公司(厂)、供方、顾客等现场,进行产品的质量检验。

4.3 按检验者分4.3.1自检:操作者对自己所加工的产品(包括零配件、半成品、成品)按质量要求进行自我检验,为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自我监督。

就是“自我把关”。

4.3.2互检:操作者之间对加工的产品,按照标准进行互相检验,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形式:本班组操作者之间,上、下道工序操作者在产品交接时,工段长、班组长对本工段、本班组操作者的产品抽检等。

4.3.3专检:就是专职检验员对产品质量进行专门的把关检验。

4.4 按所检产品的数量分4.4.1全数检验:对一批(卡)待检品进行100%的检验。

4.4.2抽样检验:从批(卡)产品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样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对批(卡)产品的质量进行判定。

4.5 “三检制”4.5.1概念:三检制就是操作者“自检”“互检”与专职检验员“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

4.5.2如何实行三检制呢?4.5.2.1一般来说原材料、零配件入库(IQC),外调产品入库(IPQ 或 OQC),外发加工产品进入生产线(IPQC),工序一批(卡)产品完工的交收,本司称之终检(IPQC或QA),完工产品入库(QA),产成品出厂(OQC)的检验应以专检为主。

4.5.2.2 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检验则以操作者自检、互检为主。

在实行操作工自检、互检情况下,辅以专职检验员的巡回检验。

4.5.2.3 实行操作者自检、互检时应考虑:a)明确检验内容,包括检验项目,标准、方案、方法等;b)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手段,如计量器具、监测装置(含模块、卡规、标准样件)等;c)对操作者进行质量意识与质量检验的应知应会培训、教育。

4.6 “三自检验制”4.6.1三自检验制就是操作者的“自检、自分、自作标记”的检测制度。

4.6.2程序:a)操作者在产品开始投入加工、加工过程中、一批(卡)产品加工完毕后,必须先进行自检,判定合格与否?b)对不合格品要随即做好标记,分别堆放(隔离)、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及时处置。

c)对确定不了的产品,请专职检验员首检、巡检、终检,复检后决定合格与否——不允许弄虚作假,将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中。

4.6.3目的:操作者参与检验工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及时消除异常因素,预防大批不合格品的发生;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促使操作者严格执行工艺,对产品质量负责到底。

5质量检验的方法在质量检验中,十分重要的是准确地判断该产品的合格或不合格。

对于该产品来说,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位产品,另一种是批产品。

有关它们的质量检验方法,简解如下:5.1 单位产品5.1.1名词解释一:单位产品就是组成产品总体的基本单位。

如:一台电视机、一颗螺钉、一双鞋、一只电容器等。

(TQC)名词解释二:为实施抽样检验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位产品。

如:单件产品(电容器),一对产品(鞋),一组或一套产品,一个部件(整机中的电源部分)等,或者一定长度、一定面积、一定体积、一定质量的产品。

(GB2828—1987)名词解释三:可单独描述和考察的事物。

如:一个有形的实体,一定量的材料,一项服务。

一次活动或一个过程,一个组织或个人,以及它们的任何组合。

(GB/T2828.1-2003)5.1.2质量特性值:单位产品的质量是用质量特性值来度量的。

质量特性值根据数据的种类划分:5.1.2.1 计量值:其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是可以测量的。

如:电视机的尺寸,节能灯的寿命,去离子水的ρ(比电阻),铝电解容器的外形尺寸(D×H)电容量(CAP、C)损耗角正切(DF、tgδ)、漏电流(Lc、Ic)、阻抗(ESR、E)等,这些都是用“计量”方法来度量单位产品的质量。

5.1.2.2计数值:有些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只能用“计数”方法来度量,如:一匹布上的庇点数,一件铸件上的气泡或纱眼个数,铝电解电容器的可焊性不润湿或弱润湿的点数,套管的孔洞数等。

5.1.3检测方法5.1.3.1 理化检测:就是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检测。

主要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钢皮尺等)仪器仪表(如容量损耗、漏电、阻抗测试仪等);化学试剂与器皿(如AL杂质含量、CL-、PH值等)进行检测。

5.1.3.2感官检测:就是用人的感觉器官进行的检测。

如食品的色、香、味、铝电解电容器的外观质量等。

配合感官检测,往往需要编制不合格品样本或合格品样本作为标准。

5.1.4 单位产品质量检验的过程,包括六个步骤,见本培训教材1.2条。

5.2 批产品5.2.1 名词解释5.2.1.1 批(LOT)产品:就是在一定(相同的工艺因素)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产品,也就是若干个单位产品组成的产品总体。

(TQC)5.2.1.2 检查(验)批:为实施抽样检查(验)汇集起来的单位产品,称为检查(验)批,简称批。

(GB2828-1987)。

5.2.1.3 抽样产品提交批的组成:每个批应由同型号、同等级、同尺寸和同成份,在基本相同的时段和一致的条件下制造的产品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