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程序
1 目的
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业务能力,满足岗位工作的规定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佣人员,必要时还包括供方的人员。
3 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各部门负责员工岗位培训,并负责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报综合管理部存档。
3.3 总经理负责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批。
4 工作程序
4.1 确定培训需求
4.1.1 综合管理部根据公司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方针,进行目标分解确定公司短期与中长期培训需求目标。
4.1.2 综合管理部负责对培训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合理确定内、外部培训资源的数量、质量。
4.1.3 各部门负责人应明确本部门的培训需求并制定部门培训计划,报综合管理部批准、备案。
4.2 培训计划的编制
4.2.1 各部门于每年日前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及公司发展需求,编制本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并报综合管理部,综合管理部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汇总、备案后,于
日报公司总经理审批。
4.3 培训的类别
4.3.1 新员工培训
a)上岗基础教育:包括公司概况、厂纪厂规、安全、质量意识、相关法律法规、产品常识等内容,由综合管理部组织进行;
b) 岗前技能培训:包括所在岗位相关作业文件、注意事项、相关设备性能、操作过程、现场实际作业及出现紧急情况时应变的措施等培训内容,由所在岗位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
c)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公司依存于顾客,顾客满意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下道工序就是"顾客";意识到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对于实现目标、指标的重要性;意识到应积极寻求工作质量的改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3.2 在岗及返岗人员培训
岗位技能的加深及强化,按年度培训计划实施。
操作人员应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内容,具备本岗位专业技能。
4.3.3 特殊工作人员的培训
特殊工作人员应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及本人工作效果可能
对质量、安全产生的影响及潜在的后果,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内容,具备本岗位专业技能、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
a) 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所在岗位技术负责人负责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b) 电工、驾驶员等需取得国家授权部门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
c)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应由质量认证咨询机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4.3.4 技术人员培训可外请人员进行培训,也可外送培训。
4.3.5 检验、试验人员培训内容:
a) 统计技术、检验基础知识的培训;
b) 质量部负责人进行培训,在上岗前实施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公司负责人授权上岗。
4.3.6 采购、营销、库管人员培训的内容:
a) 采购人员需经过采购物资技术要求、采购基础知识的培训;
b) 营销人员需经过成品相关知识、营销基础知识的培训;
c) 仓库管理人员需经过物资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d) 以上人员的培训由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在上岗前实施。
4.4 培训的有效性评价
a) 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试卷考核、业绩评定、观察和回访等方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被培训的人员是否具备了所需的能力;
b) 综合管理部要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应及时与所在部门负责人沟通,安排培训、
考核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工作相适应。
5 相关支持性文件/记录
5.1 岗位工作入职要求
5.2 培训计划表
5.3 培训申请表
5.4 培训记录表
5.5 培训有效性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