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及其应用》教学反思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及其应用》教学反思《滑轮及其应用》教学反思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的应用,在上新课时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滑轮的应用,通过使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一目了然。
学生很快就掌握和理解了。
然后联系杠杆的五要素分析滑轮的实质。
引出滑轮组是自然的。
本节的难点在于滑轮组的段数,就是有几段绳子承担重物,有的学生就是不会数,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
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1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
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
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2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容量相对不是很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但作为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更注重的是科学探究过程。
所以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也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虽然耗时多,显得慢,但本人认为值得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研究“滑轮特点”实验中,对定滑轮探究时,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就是不一定要竖直向下,这对研究力的关系影响不大,但在动滑轮试验中拉力的方向必须是竖直的,否则会影响实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意方向,但不深入探究原因,因为这与后面杠杆力臂大小有关。
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
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
在教学的最后本人利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结束,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我认为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来看,滑轮在生活实际应用比较广泛、普及。
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
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
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从自身素质角度来看,本人还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
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
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另外,在这节课中要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测力计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3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
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
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
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
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
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
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
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
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
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
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
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4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
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
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
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
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5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使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本课教学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几点: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
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学仪器使用方法的教学。
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的,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提醒了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各组在平常的实验中都已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课堂上不管是小组讨论研究计划,还是动手探究,老师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组指导,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辅导。
5.充分相信学生放手教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管是设计方案还是汇报结论都让学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总之,上完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
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通过尝试,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6一、“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依照要求,同学开始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每个小组分得两个滑轮,一根细绳,四个钩码,还有一个弹簧秤。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匆匆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听到这么一句话,着实让我一惊。
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弹簧秤,也只需要这么一个弹簧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走到小组跟前才知道,原来有一位女生“抢”到了弹簧秤就不愿意给大家做实验了,而其他同学都认为她是比较“不行”的,不应该把实验器材给她。
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的小朋友真的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分出更多的小组,六人合作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在小组合作中却经常出现争抢实验器材,“工作量”差异大等问题,内局部工不协调,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合作,这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势必导致同学发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无法发明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同学的科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