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
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
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
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
“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
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上)/东犬西吠。
(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用“……也”表示判断。
)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
四.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提问找出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一.作者
归有光:今之欧阳修,明文第一。
唐宋派代表。
二解题
怀宗追远
项脊轩书斋狭小
三正义
1. 得然凡/而若汝
2. 数词用法:无量词
3. 词类活用:名作状
名作动
4. 句式:判断
疑问
四.文眼:喜,悲。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