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_I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1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 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3.启听淮北取籴d1“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 i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 i“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7.赢粮而景从.y m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殚d m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ig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 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二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 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w u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6.自放驴,取樵饮爨(cu m).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 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 意”讲. 10. 徒立故琅I eng 琊y a 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 来的”. 11.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 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 部使者檄刚抚定.x i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 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 安抚平定”. 13.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 根 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意义.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 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 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 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 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另叽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 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6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党同伐异.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六国论》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ji“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 •拜住袖其疏入谏.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y e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3.齐人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_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e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据殽xi co函之固,拥雍y eng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匚3.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4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z u“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6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n u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7.变姓名,诡踪迹.J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 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1远与恢素善.hu 1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2.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3.环堵之中.“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 d tn诛封.“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 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5•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zhu o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8.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A.“雅”解释为高雅有误,应是素常,这句话翻译为: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B.“谏”解释为劝谏有误,应是劝止,挽回.这句话翻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C.解释正确;D “寻”解释为寻求有误,应是不久•句子翻译为:不久蒙受国家恩典,授与了我太子洗马的官职;故选:C此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