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呼吸道疾病
由病毒、急性咽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常见呼吸道疾病
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
2
3
4
5、服用预防药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多见于 5“小儿四病”(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
置
1、病因
(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
(2)感染性腹泻霉菌、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胃肠炎
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
欲尚正常
3、护理(
4、预防(1
1)提倡合理喂养( 2)注意饮食卫生
( 2)注意调节饮食。
( 3)隔离消毒
三、常见营养性疾病
40%
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
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
活动后心慌、气促。
(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4
( 2
3、预防21
3
(2)坚持母乳喂
( 3
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
芝麻等。
( 4
D 缺乏性佝偻病由于缺乏维D
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1、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
2、症状(1( 2)生长过速( 3)喂养不当( 4)疾病影响
( 2)进入活动
( 3)动作发育迟缓( 4)
言发展较晚。
3 、预防(1
等辅食。
(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
( 2
1、病因热能代谢障碍
1)多食、少动(2)遗传因素(3)内分泌失调( 4)精神因素
212)
3)体脂聚集以乳房、腹部、臀部、肩部较显著。
( 4)因肥胖
31)避免过度饮食。
( 2
四、常见五官疾病
1 、病因
2、症状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
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3、预防(1)注意口腔卫生(2
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
(3
防龋。
( 5)定期口腔检查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
4)药物
1、病因(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 2(3)形觉剥夺。
4)先天性弱视。
2、危害性。
①弱视会引发和加重近视,影响眼的正常发育;②弱视会造成双眼视功能低下
和缺乏立体视觉。
3、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
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
力。
3.旁中心注视者: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或红光闪烁疗法、海丁格(H
r)刷、恢复黄斑中心凹注视。
4.同视机训练。
五、常见皮肤病
Aidinge
纤等引起过敏。
1、乳母少吃刺激性食物2 3 、不用化纤、羊毛织品给小儿做贴身的衣服、帽子。
4
感染。
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
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
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
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 A 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主要
累及儿童。
流行于全世界,主要通过人 -人直接接触迅速传播。
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易感因素
有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特应性体质和皮肤外伤。
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期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1
2 、有传染性疫性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力程度是不同的。
4 、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期( 2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
3 、有免1)潜伏
1、传染源(1传染病患者
2、传播途径(1
32 病原携带者3
流感、麻疹、结核病、
4 虫媒传播
)
2
5 医源性传播)
3、易感人群
1、管理传染源
三看。
2 早隔离病人2 、切断传播途径
1 早发现病人
3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
( 1 经常性预防措施环境卫生、空气新鲜、包含卫生、个人卫生习惯。
2 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消毒、通风换气)
3、保护易感人群(1
2
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1 、病因 6 个月至于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2、症状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3、护理水痘药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
水痘患者应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
4、预防(一)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
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
( 二)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 ,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
二、麻疹
1、病因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2、症状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玻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
3、预防隔离病人至出疹后 5 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 天。
接触者检疫 3 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 4 周。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
的场所。
增强人群免疫力
1、病因
2、症状低烧、鼻堵、打喷嚏、流鼻涕、咳嗽
3、护理体温38卧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
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
之一。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
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
传染性肝炎,可以分为黄疸性和无黄疸性以及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肝炎是传染性肝炎病毒由患者的
大便排除,通过血液,性交及母婴传播。
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其特点。
目前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 5 种。
近年又发现有己型、庚型和T TV 肝炎。
上述各种肝炎病毒,都以肝脏为侵袭对
象(医学上称为嗜肝性),引起肝脏病变,有相似的病状。
甲肝和戊肝属于急性病症,多由
饮食、消化道感染引起,病程较短,多可以自限和痊愈。
乙肝和丙肝多为慢性病变,病情缠
绵,活动性病变者易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传染途径多为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丙肝为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
性脑病。
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玻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
相关。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病例重要集中在 10 岁以下的儿童,以2-6 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
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
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疾病症状潜伏期 5 ~ 15 天。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预防
方法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