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

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

139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梁珍明摘要: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

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

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

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

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关键词:苏轼;茶诗;茶俗;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4)05-0139-04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在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

饮茶是我国风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

茶深深渗透到宋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生活习俗结合,从官府平民中的交际应酬,到婚丧喜庆中的礼祭资聘,无不体现深厚的茶俗事项。

诗歌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观风俗,知薄厚”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蕴含大量的习俗现象,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

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

一、以茶待客待客茶为先,无茶不成仪。

宋人林?的《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载:“(北宋)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

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

”这些记载说明,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的习俗已遍行宋境。

苏轼的茶诗,翔实记录了宋代以茶待客的茶俗。

如《赠惠山僧惠表》: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轼难掩内心的兴奋,赶紧以清茶相待;枇杷杨梅尚未成熟,带有酸味,不能待客。

又如《道者院池上作》:“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佳客相逢,携壶至小池旁,浅斟细品,饮清茶,赏清景,相谈甚欢。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诗人留着好茶,是用来招待好友佳客,而非用来贿赂权臣。

通过苏轼的茶诗,我们可以看到宋人以茶待客的拳拳之意与风俗习惯。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我国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礼仪。

客来宾至,以茶招待,可表敬意、洗风尘、示情谊、重俭朴。

茶性洁俭清雅,以茶待客,淡泊中饱含深情,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真挚情谊。

宋人不少茶诗也反映了以茶待客的茶俗,如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梁珍明,女,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

农业考古2014·5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客来,主人扫雪烹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赏梅。

茶水沸沸,茶香淡淡,氤氲着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以茶赠友茶之性淡泊高洁,历来为文人雅士互赠之物。

宋人常常寄茶赠诗,以示深情厚谊。

以茶为礼赠送朋友,是宋代士大夫之间君子之交的风格体现。

苏轼不仅爱茶、饮茶、咏茶,还常以茶赠送朋友,或接受朋友所赠之茶,彼此答谢酬唱,茶成为沟通他与朋友深厚友谊的纽带。

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怡然和尚送给苏轼垂云新茶,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可谓两情依依。

《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是苏轼对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的和诗,诗人先表达对黄庭坚寄茶赠诗的欣喜之情,再写自己从碾茶到煮茶皆不敢交给童仆去做:“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

”诗人不愿假手童仆,亲手磨茶煎茶,表达的不仅是对黄庭坚寄赠之茶的珍爱,更是对这份友情的珍惜。

苏轼反映以茶赠友习俗的茶诗数量最多,如《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斤》、《和蒋夔寄茶》、《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定州次韵章仲锡元日见寄》、《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无不真实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茶简淡宁静,悠远绵长,是文人士大夫传递情谊的最好载体之一,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君子之交淡如茶水,宋人以茶赠友,“他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更侧重于精神上的相通。

”[1](P184)如陆游的《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

”一个“喜”字,生动地流露出诗人收到朋友寄来的建茶的欣喜之情。

宋代这类茶诗可谓数不胜数,名茶佳句与深厚友谊相得益彰,诗人茶客之间的人际交往是何等清雅亲切。

三、以茶孝亲“敬”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孝道的基本规范。

用茶叶孝敬父母、祭神祀祖,是古代中国重要习俗之一。

苏轼的《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

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

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

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

“缝衣送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的诗句,生动反映了以茶孝亲的茶俗。

苏轼以在溧阳县尉任上的孟郊所写《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意象,表现春阳深沉博大的母爱。

接着化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颍谷封人颍考叔的典故,颍考叔不吃郑庄公赏赐的肉而留给自己的母亲,表现人间深刻的人情孝道。

苏轼将新茶送给好朋友程朝奉及其母品尝,正体现着“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传统美德。

奉茶于高堂,是宋代孝道的重要体现。

儒家把“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

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孝。

总之,茶不但是一种日常饮料,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

以茶孝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契合。

这一茶俗在宋代茶诗中也多有体现,如王禹 《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诗人幸得皇帝赏赐的龙凤茶,却不舍得吃,要留给白发苍苍的双亲。

诗人得到好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孝子之心跃然纸上。

以茶表达孝心,茶中有孝道,这是宋代茶俗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宋代茶俗的重要意义之一,为后人认识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四、以茶赐臣北宋统治者崇文抑武,推行文官政治。

朝廷“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又有茶酒厨料之给”,宫廷不时以茶御赐群臣以示皇恩浩荡。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朝堂诸位,自十月朔设火,每起居退,赐茶酒,尽正月终。

”《宋史·礼志》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

”“中兴仍旧制”,指南宋建立后仍遵从北宋的赐140茶、赐酒的旧制。

朝廷赐茶的习俗在苏轼茶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

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

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苏轼要去外地,迟迟不肯动身,是为了等待皇帝御赐头纲团茶。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蔡襄改造后,已成北宋第一名茶。

但因其为皇室贡品,非获朝廷赏赐的贵族重臣,难得一品。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其价值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龙凤团茶最为精贵的是“头纲”,即惊蛰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

嗜茶的苏轼对此自然望眼欲穿,期盼能得到皇帝赏赐。

《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火燧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反映了宋代皇帝赏赐龙凤团茶的宫廷茶俗。

以茶赐臣的习俗,宋诗中多有反映。

宋朝赐茶制度是一种奖励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宋朝皇帝向臣子赐茶,既加深了君臣感情,又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惠洪的《郭祐之太尉试新龙团索诗》“京华谁致建溪春,睿思分赐君恩重”等诗,共同道出了宋代有以茶赐臣习俗的事实。

五、以茶为乐以茶为乐,主要指茗茶竞赛,是品评茶、水、茶具等优劣以及茶技高下的一种茶艺活动,统称斗茶或茗战。

宋代时期,从民间到皇宫,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皆喜斗茶。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就是一幅描绘市井斗茶的情景。

北宋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苏茶小劣,改用煎,遂取胜”。

这段记载,则生动描绘苏轼与蔡襄文人之间斗茶的情形。

苏轼茶诗中多次写到以茶为乐的茶俗,如《记梦回文二首》(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此诗中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及《月兔茶》中的“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写的就是宋代斗茶习俗。

《寄周安孺茶》有“自云叶家白”句,苏轼自注:“茶之佳品其色白,若碧绿者,皆常品也。

”好茶煎好后,上有一层白雪似的汤花,如《和蒋夔寄茶》“一瓯花乳浮轻圆”。

《和蒋夔寄茶》中的“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则点出了斗茶标准之一的“水脚”(水痕)。

宋人通常称斗茶的最高境界为茶中“三昧”,斗茶高手则称“三昧手”。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写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唐宋之际,茶较之于酒更得文人雅士之青睐。

宋代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根据点茶法特点,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二是汤花(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如“冷粥面”即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形成“咬盏”的最佳效果。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之处就露出“水痕”。

因宋人重视汤色的纯白和咬盏的持久,茶具成为决定斗茶胜负的关键因素。

建窑的黑釉兔毫盏最受欢迎,这种杯盏色泽油黑反衬出茶汤的洁白,内壁有兔毫般的花纹与汤花相映成趣。

观汤色与汤花之后是品尝,味“香甘重滑”、香“入盏则馨香四达”为最佳。

经过综合评定,才能决出斗茶的胜者。

宋徽宗《大观茶论》“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斗茶体现了文人饮茶的雅趣,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技,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宋人“相约在一起品茶的时候还会以此为娱乐,冲好之后,一边品茶,一边比较谁的茶更好。

这种斗茶、分茶、点茶的饮茶之风实际上是北宋时期文人生活极度雅致、艺术化和诗意化的一种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