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归因问题
三维归因模式
稳定性 内在的
可控的 稳定
外在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工作难度、 他人能力
个人能力 身体形态 训练场地
不稳定 个人努力 疲劳程度 情绪状态
努力、运气、 裁判、天气
归因的五个维度
一、内外向 二、可控性 三、稳定性 四、意向性:如注意力的指向 五、整体性:如原因扩大化问题
(三)控制点的基本思想(locus of control)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相 信某些因素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这些因素便 是他们的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 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外部控制点 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件看作是环境 因素影响的结果。 运动员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可控因素上,有 效应付不可控因素。一般来说,内控倾向的 人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参与竞争。
三、改善归因的具体建议
(一)积极稳定的反馈 接纳他的缺点,尽量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避免用讽刺话语,提升能力感,增强自信。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尽量给运动员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就感 , 增强自尊,相信“我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成功是一个相对标准,应具体、明确、富 有挑战性,能够提供不断成功的体验。 (四)明确各种因素的可控性 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控性较大的因素 上,消除不可控因素的消极影响。如:自我 定向转化为任务定向。 (五)设置明确和具体的目标 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
(二)韦纳的归因理论 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以下四个方面: 能力高低、任务难度 努力大小、幸运与否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 内外向和稳定性 1979年增加了第三个归因维度“控制性” 一般来说,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自 己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避免 失败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 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
(二)归因方式的研究 汉拉汉“运动归因方式量表”把原因归入 五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 性、意向性。 (三)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自我归因与他人归因的比较,如教练员和运 动员归因的比较。 (四)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 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 导致个体认为对消极事件无法控制,体验到 最大化的“绝望”,选择回避或退出。
第三讲 训练、竞赛中的归因问题 Attribution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归因理论 三、改善归因的具体建议 四、体育运动中归因研究的现存问题 五、归因研究的动态 六、体育运动中归因的测量
一、归因的概念及意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 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对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情绪、动机和期望有直 接的影响。运动训练及比赛结束后的归因,是后续 行为的起点,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归因训练模式(P.110.) 针对运动员失利或失败后的认知干预技术: 1、归因模式 2、习得无助感模式 3、自我效能模式 (六)锻炼与健康的归因 为什么要坚持或放弃体育锻炼?
六、体育运动中归因的测量
(一)汉拉汉“运动归因方式量表”(SASS) 设置八个积极事件,八个消极事件,对体育运 动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主观解释,在五个维 度上进行评估。 (二)温格特“运动成就归因量表” (WSARS) 两个版本:集体项目、个人项目 11个成功事件,11个不成功事件 评估运动员归因中稳定的态度和期望。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徳的归因理论 要预见他人的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 键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 如果个体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外界 力量(周围环境、他人强制、外部奖励、运 气、任务难易),称为情境归因。 如果个体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个体特 点(人格、动机、情绪、能力、努力),称 之为性格归因
四、归因研究的现存问题
(一)归因测量的问题 如何避免主观性 (二)理论模式的检验问题 如何检验因果归因中情感和期望的中介作 用? (三)归因研究的范围问题 对象?归因元素?情境因素?他人归因?
五、归因研究的动态
(一)跨文化研究的四个问题 人们是否经常进行归因? 成功与失败归因的文化差异? 公共场合与个人单独时归因用外部归因(任务难度和运 气)来解释比赛成绩。在训练和比赛中强调 个人努力,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内控倾向和动 机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定向指导语与努力定向指导语的试验 结果比较:
(七)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注意使用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保护 运动员的自尊心。 (八)防止抵触情绪和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