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配位聚合
中或采用后者则形成 1,2 或反式 1,4 聚合物。但它们均不能引发乙烯或丙烯聚合。 引发剂(2)α-TiCl 3 /AlEt 2 Cl可引发丙烯的配位聚合,形成全同立构(约 90%)聚丙烯。 也可引发乙烯聚合。 引发剂(4) 、 (5)和(6)均可引发丁二烯的配位聚合,但(4)只能得环状低聚物, (5) 可得顺式 1,4 大于 90%的聚丁二烯, (6)却可得顺式 1,4 和反式 1,4 各半的聚合物; (6)虽 也能引发丙烯的配位聚合,但不仅活性低而且所得聚丙烯的全同聚合指数仅有 30~60;引发 剂(4)和(5)一般不能引发乙烯聚合, (6)却是引发乙烯聚合的常规引发剂。 7. 解答: 一般地说,由Ⅳ-Ⅵ族过渡金属卤化物、氧卤化物、乙酰丙酮(acac)或环戊二烯基过 渡金属卤化物等与有机铝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主要用于α-烯烃的配位聚合;而由Ⅷ族过渡 金属如Co、Ni、Fe、Ru和Rh的卤化物或羧酸盐与有机铝化物如AlR 3 、AlR 2 Cl等组成的引发 剂则主要用于二烯烃的配位聚合;例如:CoCl 2 /AlEt 2 Cl或NiCl 2 /AlEt 2 Cl容易使丁二烯聚合, 但不能使乙烯或α-烯烃聚合;α-TiCl 3 /AlR 3 能使乙烯、丙烯聚合,并能制得全同聚丙烯, 但用于丁二烯聚合,则得反式 1,4-聚合物;对α-烯烃有活性的引发剂,对乙烯聚合也有高 活性;反之,则不一定。 在选择引发剂时,除考虑过渡金属的种类外,还需通过实验考察共引发剂与主引发剂 的配比、单体与引发剂体系的匹配、引发剂在所用溶剂中的溶解性(即相态) 、引发剂/共引 发剂/单体的加料顺序、陈化条件。一般聚合体系还需要严格脱氧、脱水,否则将明显改变 催化剂活性和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8. 解答: 由于Ziegler-Natta引发剂大都是过渡金属卤化物和有机铝化合物,它们遇到H 2 O、O 2 、 CO等会发生剧烈反应,从而破坏引发剂,所以聚合时体系需保持干燥,所需试剂均需脱水 脱氧处理。溶剂不能含活泼氢和有害杂质。为防止空气进入,聚合需要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 行。残存的引发剂可通过加水、醇或螯合剂来脱除,随后进行干燥。原则上讲,聚丙烯可用 熔点、密度、红外光谱(IR)或溶解萃取来鉴定其立构纯度。其中最常用的是沸腾庚烷萃取 法和光谱法。 9. 解答: 含O、N、S、P的给电子体(B: ) ,如N(C 4 H 9 ) 3 ,O(C 4 H 9 ) 2 、S(C 4 H 9 ) 2 、[(CH 3 ) 2 N] 2 P=0、 P(C 4 H 9 ) 3 和[CH 2 -CH 2 -O]、聚氧化丙烯等都是α-TiCl 3 /AlEtCl 2 体系有效的第三组分。但他们 往往使聚合速度下降,IIP提高。后两种给电子体可在一定范围内使聚合速度和IIP同时提高。 第三组分的用量是根据B:同AlEtCl 2 间的反应确定的。 2B:+ 4AlEtCl 2 →AlEt 2 Cl+B:AlCl 3 +B:( EtAlCl) 2 若欲使AlEtCl 2 完全转变为AlEt 2 Cl, (B: ) / AlEtCl 2 应为 0.5/1。 实际上, B: 还会和AlEtCl 2 生成B:AlEtCl 2 (固体) ,B:也会和AlEt 2 Cl、AlEt 3 络合故实际用量要大于 0.5,一般为 0.7 左右。 加料顺序宜取α-TiCl 3 →AlEt 3 →P (丙烯) →Bu 2 O, 如改为α-TiCl 3 → 根据如上反应, ,则将有一部分活性中心被Bu 2 O络合,导致聚合速度下降。 AlEt 3 →Bu 2 O→P(丙烯) 5.解答: 双金属机理模型的基本要点 ①主、共引发剂反应形成双金属碳桥(四员环)络合物活性中心; ②富电子的 -烯烃在钛的空轨道配位; ③配位单体插入 Ti-C 键之间,形成六员环过渡态;(Ti,C 对 M 双键顺式加成) ④Al-C 键断裂,链位移至插入单体的 碳上,插入 M 的 -C 与 Ti,Al 形成碳桥。 单金属机理模型的基本要点
①首先形成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的带有一个空位的五配位正八面体; ②单体在过渡金属空位(5)配位, ③形成四员环过渡态; ④ Ti-C 断裂,R 转移至配位单体的 -C 上,形成 Ti-C(),单体插入 Ti-C;顺式加成; ⑤单体若在空出的(1)位配位增长得 st-PP,或空位飞回,单体还在(5)配位得 it-PP。 计算题 1. 解答: 聚丙烯的全同指数 IIP=90÷98×100=91.8。 利用溶解度差别来萃取分离全同聚丙烯和无规物是根据溶解度原理。由于溶解度除了和 分子的规整性和结晶性等有关外, 还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 幸而丙烯经配位聚合所得全 同聚合物的分子量远高于无规物,故利用此法尚属可靠。对于其他聚合物能否沿用此法,尚 需经实验确定,并将所得结果与其他方法校订后才可用于实测。
第七章 配位聚合
论述题 1.解释和区别下列诸名词:配位聚合、络合聚合、插入聚合、定向聚合、有规立构聚合。 2.区别聚合物构型和构象。简述光学异构和几何异构。聚丙烯和聚丁二烯有几种立体异构 体? 3.丙烯进行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及配位阴离子聚合,能否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分析其原 因。 4.丙烯配位聚合时,提高引发剂的活性和等规度有何途径?简述添加给电子体和负载的方法 和作用。 5.下列那些单体能够配位聚合, 形成何种立体规整聚合物, 写出立体规整聚合物的立体结构。 ⑵ CH 2 =C(CH 3 ) 2 ⑶ CH 2 =CH-CH=CH 2 ⑴ CH 2 =CH-CH 3 ⑸ CH 2 =CH-CH=CH-CH 3 ⑹ CH 2 -CH-CH 3 ⑷ H 2 NCH 2 COOH O 6.下列引发剂何者能引发乙烯、丙烯或丁二烯的配位聚合?形成何种立构规整聚合物? (1)n-C 4 H 9 Li; (2)α-TiCl 3 /AlEt 2 Cl; (3)萘-Na; (4)(π-C 4 H 7 ) 2 Ni; (5)(π-C 3 H 5 )NiCl; (6)TiCl 4 /AlR 3 。 7. α-烯烃和二烯烃的配位聚合,在选用 Ziegler-Natta 引发剂时有哪些不同?除过渡金属种 类外,还需考虑哪些问题。 8.使用 Ziegler-Natta 引发剂时,为保证试验成功,需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用什么方法除去 残存的引发剂?怎样分离和鉴定全同聚丙烯。 常添加 9.为改善α-TiCl 3 /AlEtCl 2 体系催化丙烯聚合的引发活性和提高聚丙烯的立构规整度, 哪些第三组分?如何确定这种第三组分的用量和加料顺序? 10.简述丙烯配位聚合时的双金属机理和单丙烯进行本体气相聚合,得聚丙烯 98g,产物经沸腾庚烷萃取后得不溶物 90g。试求该聚 丙烯的全同聚合指数。这种鉴定方法可否用于其他立构规整聚合物?
配位聚合习题答案 论述题 1~5 略 6. 解答: 引发剂(1)n-C 4 H 9 Li和(3)萘-Na均能引发于二烯聚合,属配位聚合范畴。但前者在 非极性溶剂 (如环己烷) 中形成顺式 1,4 含量为 35%~40%的聚丁二烯, 在极性溶剂 (如T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