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作者:杜亚丽,孟耀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02期〔摘要〕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两者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两者要相互促进。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出现了失调现象,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本文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对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2-0044-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投资与消费在经济运行中必须保持均衡,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的增长来实现,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缓慢,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对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现状及其原因(一)我国近年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经济学家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标准应该是在工业化初期(人均GDP达到140美元)达到15%∶85%,在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560美元)达到20%∶80%,在工业化末期(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达到23%∶。

而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我国自1988以来的投资和消费的比率却远远高于以上标准,甚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末期的水平。

1999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已经到而投资率除1993—1995年有所波动外,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40%以上。

(二)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分析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对于解释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变化的成因,判断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从现阶段看,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投融资改革相对滞后,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投资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工业化进程导致投资比例提高。

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低的结构性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

(3)现阶段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使得消费率不容易提高。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正处在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多,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使居民预期收入降低。

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居民消费意愿降低。

(4)城乡“二元”经济分割,使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慢于经济增长,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导致消费率偏低。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给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民生的许多方面。

(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弹性下降近几年就业弹性之所以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倚重投资拉动,而这几年的投资结构又主要偏向水利、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长相应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对创造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

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经济增长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又进入高峰期,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势严峻使扩大投资带动消费的乘数作用大大减弱。

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出现不断攀升的势头。

2000年以前基本稳定在3%左右,2001年上升为年以后都在4%以上,其中2003年更是达到了尽管2007年下降为4%,但是2008年又上升为。

新生劳动力是新消费热点的主要推动力量,这部分劳动力如不能及时就业,势必会拖延消费结构升级进程。

就业问题关系到居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最终影响政府投资的政策效果。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这是普遍性的规律。

在收入水平较高的时期,人们消费情绪高涨,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相反,在收入水平下降、预期收入不高的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积极性就会大大减弱,消费支出也必然较少。

近年来,尽管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1990—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平均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而我国人均GDP的增长率为我国近20年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尤其是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更是远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

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生产方式落后,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但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过低,由此直接造成我国城乡居民的购买力不足,广大中低收入者虽消费欲望强烈但仍缺乏购买力。

居民收入差别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较为缓慢,而且城乡之间、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差别较大的国家之一。

主要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生产力状况差别较大。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从1990年的倍扩大到1994年的倍,此后3年有所下降,1997年为倍,1997以后开始逐年上升,至2007年已经达到倍,而且2002年以后都保持在倍以上。

然而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 800—1 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2倍,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过大的。

我国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严重挑战,农村人均土地的减少,农民的收入增加趋于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行业收入差距是指城市中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

近年来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收入,邮电通讯、交通、电力等行业,由于具有垄断地位或行业优势,从业人员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基础行业如采掘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等行业的人员收入偏低,若考虑到福利待遇,则行业之间的差距就更大。

(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并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因此,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占有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到2006年底,东部地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元,中部地区为9 元,西部地区为元。

按省级区域比例,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0 668元,最低的甘肃省为8 087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倍。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从1989年至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呈逐年减弱的趋势,从1989年的最高点跌至2007年的。

与此类似,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整体上也呈现出减弱的趋势,至2007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

图1 1989—2007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的影响。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

一般来说,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天宇、朱诗娥的研究表明第一,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存在相关性,两者大致呈“倒U”型关系,即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理论分析表明,收入分配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收入分配不均并不必然导致较低的总边际消费倾向,只有当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呈“倒U”关系时,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才能提高总边际消费倾向。

这表明,我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效率问题。

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能有效提高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居民的总消费水平,从而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城乡数据对比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

农村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利于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疑是刺激我国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动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收入差距不管是在城乡、行业还是地区间都非常显著。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

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

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因而财富收入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三)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与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投资及消费需求的带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投资与消费来看,消费更侧重于引导作用,投资更侧重于推动作用。

如果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就会拉动重工业发展过快,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制约消费市场的扩张,影响因消费结构升级而带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在消费率长期偏低的情况下,社会资金为寻找出路,容易造成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通、企业利润不断缩水、多种商品供大于求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供给增长过快所致。

据有关研究表明,2005年我国商品市场中,在国内600种消费品市场中,84种纺织品服装中有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有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料商品全部供过于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