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密切。
美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科学的对象,而是一个哲学的对象。
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
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都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的,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感性现象引向抽象的本质的方式,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
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
另外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
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
西方现代美学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2.美如何成为学:美成为学的具体性在于美所寓于其中的实体。
(1)西方文化使美学成为学:西方美学有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是第一个基础,也是西方文化形成美学的最早和重要基础;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是第二个基础,引出了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是第三个基础。
(2)各非西方文化具体接受西方美学体系而从现代文化结构中产生美学。
(3)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历史中以现在的美学为框架汇集相关资料,构成本文化的美学。
3.美作为学的历史:(1)中国:1949以前,朱光潜的美即距离、直觉、内模仿、移情;20世50年代至60年代,四大派别;1978至今,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主体性实践哲学(2)西方(三种走向分裂的美学范式):基本结构内容代表人物地位现象-本质(本体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是美的本质与美的具体事物的关系,既体现了古代社会静态结构,又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提升自己柏拉图奠定基础主体-客体(认识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从审美客体转移到审美主体,美学中“以人的内心构造和心理感受谈论美”的新潮出现鲍姆加登、康德体系化的近代西方美学一般-典型(美-艺术)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感性认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艺术上,各门艺术从技术中区分开来,成为统一具有意义的美的艺术而形成了美学的另一种新潮。
鲍姆加登、黑格尔转折4.“自然的人化”在实践活动中成为审美对象:李泽厚认为:美是在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经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
审美关系是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5.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西方美学发展过程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
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
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6.柏拉图之问(决定每一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它使西方产生了美学;改变了关于美的概念,确立了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出现了追求美的悖论。
7.柏拉图之问引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困境。
8.美的本质的追求史:(详见笔记)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丁、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美学的本质观:休谟、博克、狄德罗、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现代美学的本质观:分析哲学之美本质观、存在主义哲学之美本质观;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论争: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客观与社会统一论。
9.美的本质是一个假命题:分析美学从命题与事物的对应关系(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有无意义)、美的词性(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美的句型(美的句型与美的意义的迷误)三方面证明了: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假问题。
10.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美存在而不可言说;美在于人与神相遇。
11.美如何存在:语言上讲美是怎样被使用的;实际上讲审美现象究竟是怎样的。
12.美学中的“美”:在柏拉图建立的没血的基本用法中等同于美的本质;在现象学美学中等同于审美对象;在审美现象中,美是审美对象之一,与崇高、悲剧、荒诞对象相对;在审美心理学中美等同于美感。
13.美从何谈起(这本身是一种智慧):从审美现象;从理论。
三种态度三种属性人类基础认识态度知识属性物的物理性功利态度实用属性物的可用性审美态度审美属性物的形象性14.美与美感: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美感=客体美+主体快感。
美与美感具有同一性,在形象直觉中,美既等同于(审美特质)美感又不等同于(来源、载体)美感。
它们同时产生于审美过程中,共同存在,不可分割。
有了美感才有美,有了美才能体会到美感。
15.美:基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即审美态度,人们摆脱现实功利欲念,欣赏关照事物,使事物的形象性从现实中得以独立呈现的态度。
即虚静态度。
虚,排除先存观念,静,排除杂乱欲念)心理距离使人(主体)成为审美之人(审美主体)。
心理距离-加括号-虚一而静:它的功能是双向的,人成为审美主体,物成为审美对象,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成为纯粹的审美关系。
意味着人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摆脱出来,与内部的各种需求、欲望拉开距离;客体的所有非审美属性也被括了起来,只向主体呈现纯形象外观。
心理距离是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客体的初始条件。
16.美:呈现为直觉形象(直觉形象近乎等同于形象直觉,一个强调主体,是主体直觉中的形象;一个强调客体,是客体形象呈现在主体直觉中,二者都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直觉形象=形象直觉=美感。
直觉形象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17.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1)内模仿:当主体面对客体时,人的直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
是人在审美时知觉依据对象的性质状貌进行的身体内部的模仿活动,并由此带来快感。
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三位一体的运动。
它指出了美感产生的物质载体-身体的内模仿以及内模仿的来源-客体的客观形象。
它讲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
它还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2)移情:人在审美时设身处地把自我情感和趣味外移投射到对象中,并和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效果。
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
移情讲的是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
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3)内模仿和移情的关系: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它从内模仿完结处开始。
内模仿的身体运动必然产生相应的心理情感,将产生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面,是客体具有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便产生了移情。
18.美:体现为主客同构(1)两个解释系统:西方完形心理学和中国美学的气韵神形理论。
(2)完形心理学:将客体分为三个层面:表现性、骨架结构、轮廓外形。
力的式样来自于骨架结构,存在于完形心理学所讲的任何事物。
它是主客同构的基础。
力是虚而无形的,式样是实而有形的。
完形理论认为:身体运动模仿的是课题的力的式样,这种身体模仿的结果是形成力的式样,正是在主客两者力的式样的同构中,美感(美)产生了。
(3)两种事物只要有内在同构性,就能归于一类;同构强调了主客的同一是内在的同一;同构是交流中的同构。
19.艺术的深度:艺术的深度存在于作品中,只有在人在艺术审美一层层深入中才显示出来,人性的深度蕴于人的内心之中,只有面对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的激发中才显露。
没有人就没有办法呈现艺术作品的深度,没有艺术作品人性的深度也无法呈现。
20.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主体,表现为一种非思想所能穷尽的情味,可感到而难以言说,可意得而难以形求,活的形象不能完全为主题所概括,就形成了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这种韵外之致不是作品自身形成的,是在主体的情味中形成的,只有当主体从思想进入情味时,才能感受带思想所不能穷尽的情味,作品的韵外之致和主题的味外之味同时呈现,相互交汇,重叠交融。
宇宙之境不能为有线的时空所表现才会出现韵外之致。
21.如何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相同点:现实和艺术本质上一致。
它们有共同的本源-自然之物;它们具有相同的深度-达到艺术审美中所达到的主客体深度;现实与艺术可以互换。
不同点:现实和艺术的意味不同。
22.美的基本审美类型:(1)美的特征: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正常尺度以及正常中的优秀者);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
(2)美的分类:优美、壮美、典雅。
区别空间时间力量性质优美形态娇小缓慢弱柔壮美形体巨大疾速强刚典雅是从世俗的差异中显现出来的,它超凡脱俗,却包含了优美和壮美。
(3)悲的分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悲态: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
表现的是对人不能把我的东西的一种顺应、理解,在此基础上超越对象。
悲剧:对不能把握的有形事物的一种抗争,是走向崇高的死,多展现社会冲突、人与人冲突。
抗争、行动、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
崇高:不仅仅局限在社会或艺术中,可以只是一个场景,是在崇高中走向生。
是人尚未把握的客体,与人的心理内容和感官知觉都产生矛盾冲突的客体。
崇高与人敌对;战胜敌对,由痛感转向快感壮美与人同一;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荒诞:最深沉的宇宙人生中的最大矛盾,没有具体的对象,是理性的失败,主体永远不能战胜客体。
(4)喜的分类:怪、丑、滑稽。
怪: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集中化、典型化、概括化、简括化、抽象化。
包括事物的变形、事物关系的变形、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丑: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偏离,畸形。
怪理性产物;主动追求变形丑理性产物;不情愿无奈遭遇滑稽:感性形式出发,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内容上是被历史所否定的,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滑稽的分类:意识到偏离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偏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的东西显示出来;明知自己的偏离却要掩盖自己的偏离,甚至炫耀自己的偏离。
23.特定的文化中,审美所包括的内容?24.美学角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25.如何理解得有所长而形有所忘?26.郑板桥《题画》27.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博克。
28.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29.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