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版)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血管加压素
• 建议为CPR期间替代的血管升压药 • 尚无研究证明加压素可提高心肺复苏长期预后 • 建议可用40U加压素替代首剂量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
腺素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阿托品
• 消除迷走神经作用的药物,对于心搏停止患者无已知 的不良作用,可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和心搏停止
• 但无动物和人类的随机研究支持该药可改善预后 • 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分钟1mg,总剂量为3mg •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时常规性使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 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按压间歇的放松期,操作者应不加任何压力,以保证胸部的充分回弹;同 时,手掌不离开按压部位的胸壁,以免移位。
④按压定位要准确,按压时手指不能用力、手掌不能移位。 ⑤ 按压需均匀、连贯、有节奏地进行,切忌突然急促地撞击。
• 婴儿头部过于伸展,可能造成气道阻塞。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3.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呼吸
气管插管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单人复苏通气
• 建议单人复苏时采用口对面罩人工呼吸(低感染风险)。 单人复苏时使用球囊面罩,需经专门培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双人复苏通气——球囊面罩
要求: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E-C手法;
出现室颤的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与电除颤时间的关系
除颤时间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电除颤与CPR对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电除颤(非同步电复律) 1. 适应症: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是绝对适应症 2. 心跳骤停后先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准备除颤仪,判断 如果是室颤要在3分钟内除颤。 3. 一次电除颤后立即恢复新一轮的心肺复苏,再次再判断 心律,确定是否除颤。
心肺复苏流程
“C” 先给予胸外按压 “A” 通畅气道 “B”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
注:更改了旧指南的“ABC”流 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1. 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1.胸外按压
原理: 胸外按压
胸泵 人工循环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1. 胸外按压——要点
a. 按压部位 成人:两乳连线中点 胸骨中下1/3交界 1岁至青春期儿童:按压部位同成人 婴儿:胸部中央,两乳连线正下方
胸外按压不当可发生: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骨及肋软骨脱离、气胸、血胸、肺挫 伤、 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并发症。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胸外按压禁忌症:
严重的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 主动脉瘤破裂等,都不适合行胸外按压,以免加重病情,可改用开胸 行胸内心脏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心脏呼吸骤停的可逆原因
5H 5T
心肺复苏终点的问题
心肺复苏终点的问题
院前基础心肺复苏的终止:
抢救人员开始心肺复苏后,应持续至发生以下情况: 1. 恢复有效的自主循环; 2. 治疗已转交给高级抢救队伍接手 ; 3. 抢救人员由于自身筋疲力尽不能继续复苏、继续复苏
将置抢救人员于非常危险境地时; 4. 发现提示不可逆性死亡的可靠和有效的标准(尸僵、
心肺复苏—BLS(CAB)
胸部按压: 部位: 胸骨中下
1/3交界处或(男 性)两乳头与前 正中线交界处
1.胸外按压 按压要点 b. 以掌根按压
注意: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c. 胸外按压姿势
适用于成人及儿童,对非常小的儿童也可以用单手按压。
≧5cm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给药途径:
1. 外周静脉给药:推药后再推20ml液体利于药物进入循环 2. 骨内给药:药物剂量与静脉给药相同,但国内难以实现 3. 中心静脉给药:熟练操作的急救人员实施 4. 气管导管内给药:如果不能建立以上通道可气管内给药,
通常气管内给药剂量是静脉剂量的2-2.5倍,之前用注射 用水稀释(5-10ml)
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需要外科处理,不要搬动患者, 确定环境安全后,实施心外按压; 患者应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每2min(5个按压-通气循环)更换按压者,以减少疲劳对胸外按压的幅度 和频率的影响;
注:不建议“连续三次电击方案”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除颤能量
成人除颤
只按下1个充电 同时按下2个放电
放置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
放置心尖部
1电源开关 2能量选择
同步按钮
3按下其中一个 充电
充电提示
充电完成
4放置电极,同 时按下放电
放置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心底)
5.充电
4.能量选择
2. 监护位 1. 电源开关
6.放电 3. 除颤位
放置心尖部 (左侧乳头左下放)
放置电极,同时按下放电
能
量
选
充
择
电
键
健
放置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心底)
放置心尖部 (乳头外、下放)
小
儿
电
极
成
板
人 电
推开成人电极板,
极
可见其后的小儿电极板
板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成 人 心 肺 复 苏 流 程
儿 科 心 肺 复 苏 流 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3.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10s 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
CPR
注:非医务人员只需完成1、2项
脉搏检查
• 成人触摸颈动脉 • 儿童(1~青春期)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 • 婴儿触摸肱动脉(上臂内侧,肘和肩膀之间)
儿童与婴儿在无脉搏,或脉搏<60次/分并伴有血流灌注不足的体征,应立即 开始CPR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 CPR期间最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 • 显著升高中心动脉压,增加冠状动脉和脑灌注压 • 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是禁忌或有害的 • 建议成人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 • 儿童剂量:0.1mg/kg • 静脉给药\骨内给药\气管内给药
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
球囊总容积:1600ml 单手最大压缩:950ml 双手最大压缩:1350ml
1500ml
900ml
1300ml
儿童型:550/350ml,
婴儿型:280/100ml。
通气有效判定:通气时,胸廓见明显起伏。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按压-通气要求:
1. 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1s(吹气) 2. 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 3. 采用按压:通气比为30:2(成人) 4. 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每6-8s进行一次通气(8-10次/分
钟),通气时不中断胸外按压 5. 避免过度通气,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潮气量6-8ml/kg;球囊面罩通气时, 潮气量稍偏大,约600ml。 6.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
保持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4. 电除颤
腐烂、断头、相关紫绀)或符合复苏终止的标准。
院内终止心肺复苏原则不明确
院内终止心肺复苏的建议
• 复苏成功: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恢复良好,转入下一阶段治疗。 • 经持续心肺复苏及一整套高级生命支持,患者在复苏期间未出现自主
循环恢复,未使用除颤,并无延长复苏的依据;或经延长复苏出现不 可逆的死亡体征。 • 致死性损伤或疾病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体征。 • 终末性疾病:癌症晚期、重要器官慢性功能衰竭、高龄生命终结。 • 有合法遗嘱或家庭成员坚决拒绝并签字为证。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 1.地板或硬板 • 2.不可对真人演练 • 3.30次胸部按压 • 4.2次人工呼吸 • 5.5个循环以后再判断脉搏呼吸,不行再进
行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 2.成人胸外按压胸部按压的深度是多少? • 3.胸部按压的速率是多少? • 4.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 • 5.畅通呼吸道的正确做法?
心肺复苏指南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终点的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如何识别心跳骤停 1. 意识丧失无反应
判断方法:轻轻拍打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 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 没有呼吸或者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
立即呼救 启动救护体系,AED 医院内:通知更多的医生护士(4~6人),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
2. 开放气道 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用一只手按压患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置于 其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注意: 不要使劲按压颏骨下的软组织,因为这样可能会堵塞气道;
不要使用拇指提起颏骨; 不要完全封闭患者的嘴巴。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2.开放气道 颈椎损伤患者:托颌法(双上颌上提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 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注意:实施此手法,在通气时,应固定头部,由两名施救者进行通气。
当托颌法不能保证气道通畅时仍应使用仰头抬颌法(可能加重颈椎损伤)。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婴儿气道开放要求:
• 婴儿颈部置于正中体位(嗅物位、闻花香),外耳道与婴儿肩部在一个水平 上,此时气道可保持最大限度通畅。
c. 胸外按压姿势 —婴儿
图1. 婴儿双拇指环绕法胸外按压(2名施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