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1)细胞和分子水平(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4)整体水平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1)神经调节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2)体液调节: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方式是激素.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①主动运输: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②被动运输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cAMP-PKA途径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酪氨酸激酶受体②鸟甘酸环化酶受体(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细胞膜动作电位:(1)相关概念:①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②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③超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过程。
④去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过程。
(2)动作电位①定义:如果给细胞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的变化。
②特征:A.“全或无”性质: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B.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即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C.双向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D.具有不应期,峰电位不可融合叠加。
2.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1)生理完整性:只有在结构和生理机能完整时,才有传导冲动的能力.(2)双向传导:刺激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传导(3)非递减性:传导冲动时,动作电位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4)绝缘性:一条神经干有很多神经纤维,由于有髓鞘进行绝缘,使得在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冲动不会相互干扰.(5)相对不疲劳性:因为冲动传导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突触传递所消耗的能量少得多.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出活动的调节1.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 、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突触后膜对Cl-、K+,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
2.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是以递质为中介,需要经过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等过程,需要耗费时间.(3)突触可塑性调节: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突触传递易受体内各种环境的影响.第五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1.骨骼肌收缩机制:(1)肌丝滑行学说:肌肉伸长或缩短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的相向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或所含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变.(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①粗、细肌丝结合:②粗、细肌丝滑动:③粗、细肌丝解离:2.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形式:(1)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表现长度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如:肢体自由屈伸.(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产生张力的变化而长度几乎不变的收缩.如:用力握拳.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的启动因子是Ca2+第六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的功能分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过程:(1)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将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中枢(3)神经中枢接受、分析、整合信息,并发生兴奋(4)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活动发生改变,引起效应。
4.最后公路原则:主要是指神经元的活动规律。
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因此神经元最后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则称为最后公路原则。
5.反射活动的协调:(1)诱导(2)最后公路原则(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4)反馈6.牵张反射:(1)定义: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的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2)类型:相位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7.去大脑僵直: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8.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的特点:(1)交叉支配: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两侧呈交叉支配关系.但头面部均受双侧运动区支配;(2)精确的功能定位:刺激皮层的一定部位,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而且这种功能定位呈倒置支配关系.(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不同动物皮层运动区的定位显著不同。
(5)刺激运动区不引起协调性肌肉收缩。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紧张性作用: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切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断交感神经,瞳孔缩小;(2)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在心脏: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在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增强其运动,交感神经抑制其活动;(3)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如刺激唾液腺的分泌。
10.皮质诱发电位:当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第七章感觉器官1.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它可以度量静止眼的周边视网膜对光发应的区域大小。
2.视杆、视锥细胞的特点:(1)视杆细胞主司暗视觉,数量多,只含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2)视锥细胞主司明视觉,数量少,含三种视色素。
3.行波学说:(1)对纯正弦声波的反应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纯音频率相同;(2)基底膜的振动并不是以驻波形式振动,而是以一种行波的方式有窝底较窄的基底膜向窝顶端较宽部分移动,如低频声波以一种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全长移动;(3)有声波引起的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波频率的函数,高频率声波振动只发生在基底膜起始部分,而低频率声波振动发生在基底膜更远的部分。
(4)当刺激声为高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底端附近(5)当刺激声为低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顶端。
4.眼球光系统:(1)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感光系统:视网膜第八章血液1.血液基本功能:(1)运输功能: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气体、代谢废物;(2)防御功能: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等起保护、防御作用.(3)止血功能:伤口在凝血因子作用下,可以止血.(4)维持稳态:具有多种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平衡.2.血液凝固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激活物的形成有内、外源性两种凝血途径,形成的激活物是由FXa和其他一些银子共同组成的复合物.(2)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须Ca+参与.(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凝块.3.血型的特点:血型凝集原(红细胞表面)凝集素(血浆中的血清)A型凝集原A 抗B凝集素B型凝集原B 抗A凝集素AB型凝集原A、凝集原B 无O型无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4.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症:主要发生在Rh-的母亲第二胎生产Rh+的后代第九章血液循环1.心肌的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2.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2)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细胞(3)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房结区细胞、结希区细胞;(4)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3.心动周期:心肌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4.心音:(1)心音:用听诊器在胸壁的一定部位能听到有规律的随心动周期变化的声音.(2)心音产生原因:心室收缩、瓣膜启闭和血流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产生(3)第一心音产生原因:当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引起房室瓣关闭时,血流突然停止造成了心室壁和房室瓣的弹性振动产生了低频高幅的第一心音。
(4)第二心音产生原因:在心室收缩末期,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由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弹性特点,关闭时引起了一个高频低幅的第二心音。
5.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强制收缩,即是不随意肌6.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动脉管壁的压强.(2)影响动脉血压因素①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加大,使收缩压升高。
由于收缩压升高,血流速度就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末期,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稍有增大。
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内流入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限末主动脉内丰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可见,单纯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