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揠苗助长1教案

揠苗助长1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整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玲玲的画》《蜜蜂引路》《寓言两则》《丑小鸭》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题材包括寓言、童话、名人故事等,是一组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文章。

《玲玲的画》通过玲玲和爸爸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的道理。

《蜜蜂引路》通过“列宁细心观察发现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

寓言两则由《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丑小鸭》是童话故事,通过对丑小鸭的经历和最后的结局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要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

语文园地七培养学生做事要善于思考,能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本单元课文,虽然主题类似,但各具特点。

《玲玲的画》是一件常见的生活小事,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主题也比较明确。

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还要体会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蜜蜂引路》是老课文,是一篇法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本篇课文要把朗读作为感悟课文词句与内容的主要手段,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思想。

《寓言两则》是流传千古的寓言,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个美丽童话,教材有了变动。

教师要多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地朗读,在读中产生共鸣,感悟文章的真谛,感悟人生的真谛,要鼓励学生多元化感悟。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不能拔高人文要求。

毕竟孩子还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到其中的一点点,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只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有那么一个道理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拔高人文要求。

单元目标:
1、认识4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文教材简析: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

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学习目标:
1.会认“寓、焦、喘、截”4个生字,会写“焦、费、望、算”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3.通过阅读课文的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1.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

读题,识生字“寓”。

出示偶、遇
寓言是借用一个生动、简短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章。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题目是《揠苗助长》。

读题,读好“揠”。

(请几个小朋友来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小朋友去课文中找一找,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准确找到表示“揠苗”意思的句子,用笔和尺子划出来。

3.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点击出示划线)
4.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小结:所以揠苗助长也可以叫做“拔苗助长”。

5.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巴望焦急喘气寓言一大截自言自语筋疲力尽揠苗助长(1)读好词语,理解喘气(做动作)
(2)焦截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有这个部分的字还有比如说堆难推准
三、学习1、2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课文中的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多请几个小朋友回答)
2.课文中有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用笔圈一圈。

(1)板书“焦急”,给焦急换个词——可不是一般的着急,比着急这个词语的程度还要深。

(2)看下面的四点就是火,这把火烧在哪里啊?对啊,他心里火急火燎,心急如焚啊!
(3)到课文中找到写焦急的这句话,读出焦急的语气来。

(自由读)
(4)请一生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农夫当时的样子。

(5)老师也忍不住想跟大家来比一比。

师读,故意漏掉“焦急地”焦急地三个字能去掉吗?为什么呢?
朗读指导:读出焦急的感觉。

评价
(5)这句话是农夫对谁说的?——像这样自己对自己说话,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3.还能从课文中的其他语句感受到农夫的焦急吗?用笔画一画,圈一圈。

交流:(1)巴望天天去看——读出农夫的心情
(2)引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禾苗到底有没有长高呢?禾苗明明有长高,作者为什么说好像没有长高?
出示句子两句话: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

比较有什么不同,读。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小结:加了一个“好像”,就让这个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准确了。

禾苗其实已经长高了,只是农夫——(生接说,心里太着急了,所以没有看到禾苗在慢慢地长高。


(3)终于急忙跑
农夫实在是太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了,他一想到办法,一刻也呆不住,马上跑到田里拔起禾苗来。

中午,太阳高照,大家都在家里午睡呢,农夫热得汗流浃背,弯着腰,蹲在田里把禾苗……;下午,大家坐在家门口喝茶聊天,农夫又累又渴,弯着腰,蹲在田里把禾苗……;傍晚,大家都回家休息,准备吃晚饭了,农夫累极了,饿极了,可还是弯着腰,蹲在田里把禾苗……就这样,他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用完了全身的力气,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读好农夫的着急,农夫的筋疲力尽(生自由读-指名读)
能演出来吗?
(四)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喘气
1.筋疲力尽的农夫回到家怎么对儿子说的?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2.学着农夫的样子来说一说。

想象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

3.读着读着,你读到了农夫的什么心情了?
这个农夫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引读)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回家会怎么开导你的父亲呢?
(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揭示寓意
1.植物的生长规律
是呀,禾苗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水分,需要时间。

植物长高长大这样的事情,急得来吗?想不想看看一棵番茄是怎么长大的?
课件播放动画,师讲解。

2.探究农夫的错误。

你觉得农夫错在哪里?(板书“急于求成”或者“违反规律”)
3.假如你是田里的禾苗,你本来好好地生长着,突然被农夫拔起来了,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
4.揭示寓意。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种子没有发芽,不可能长高,植物没有长大,就不可能长出果实,我们不能违反规律(板书“违反规律”)
5.如果你是他的邻居看到了此情此竟,想对他说什么?
6.小结,其实不止是种禾苗,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得不到好的结果的。

我们要吸取农夫的教训,不能干这样的傻事。

(六)拓展
现在,这个农夫就在我们面前,他要把自己的遭遇原原本本的说给大家听,老师巧妙地说出:“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古文)
你们听懂吗?听懂就不正常了,属于超常。

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写的,CAI:出示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虽然很短,但很有意思。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七)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费”、“焦”观察,说一说相同点和书写要点。

2.生书写,评议。

板书:
揠苗助长
不能急于求成
焦急——
不能违反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