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也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再组间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各局地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排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本组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其他组质疑,本组解答应→其他组进行补充。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即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局地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宣布分组及课堂形式
1、分组:按学习兴趣小组分组,共分为四组,且每组的座位坐在一起。
2、课堂形式:小组间竞赛的形式(分抢答题和必选题)
抢答题:每题10分
必选题:每组100分,本组学生代表阐述和补充完后,由其他组质疑(质疑组每个有价质问题加10分),若本组无法科学解释,每题扣本组10分,后由其
他组补充,每补充一点加10分。
(二)课程知识学习
【引入】播放歌曲《军港之夜》,要求学生认真欣赏歌曲。
抢答题1:结合所学大气运动知识,请指出歌词与地理理论不相符合的部分。
预设答案:晚上应该吹陆风,因此歌曲中的海风你慢慢地吹应为陆风慢慢吹。
【过渡】为什么晚上吹的是陆风而不是海风?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
一、夯实基础
抢答题2: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预设答案:冷热不均。
抢答题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预设答案:热力环流。
A组必选题:讨论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二、拓展应用
B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山谷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从山顶、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小比较和山谷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两方面分析)。
C组必选题:讨论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滨海地区的气候影响以及将时间延伸为不同季节的风向情况)。
D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城市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城市风存在对城市的环境影响及在城市规划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五分钟,然后各组排代表发言,发言时间为不超过五分钟。
发言后组内补充,再由组间质疑,组内回答,最后由组外补充。
【讨论题预设答案】
A组:
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分布特点:
1、气压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总是呈对出现的。
3、高气压处等压面凸向高空,低气压处等压面凸向近地面。
B 组:
山谷风对环境的影响:
1、山顶的温差小于山谷。
2、使谷地和盆地内形成地形逆温,易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3、气流上升往往形成降水。
C 组:
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影响:
使温差减小,降水增多。
海陆风的时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