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北票高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师道字彝叔。

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

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

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

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

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

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

”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

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

妄动生事,非计也。

”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

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

”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

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

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

卒城而还。

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

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

”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

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

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

既次白沟。

辽使来请曰: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

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

上曰:“种师道老矣,难用。

”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国家有急.,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

”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

”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

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

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

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

太原陷,既至,病不能见。

十月,卒,年七十六。

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

(《宋史》)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本来B、无乃..不可乎恐怕C、国家有急.危难之事D、朝论以大敌甫.退刚、才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

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

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8.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两例具体分析。

(6分)9.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用“鸟道”极言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

(2)荀子在《劝学》中以亲身体验通过思学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首先提出了“”的论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

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

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

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

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

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

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

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

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