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三十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解析:选A据材料可推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究其原因就是机械化和交通革命,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物价下降,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工业革命的条件,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英国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2.(2019·洛阳期中)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A、B两项错误;人们的工作强度的加强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因,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工业革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推动理性休闲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3.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开凿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
据此可知()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解析:选D材料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大生产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D项正确。
4.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这一变化()A.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B.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C.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D.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解析:选D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应该是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故A、B两项错误;从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看出应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服饰内涵,而不是体现科技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2019·洛阳一模)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
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解析:选A由材料中时间“1870年至1914年”可知此时期为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发展推动社会贫富分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工人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因而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建立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6.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
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
这说明英国()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工业化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即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上升导致了其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仅能体现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农业比重降低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少,不能说明第一产业生产能力降低,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生产能力有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收入的情况,故D项错误。
7.(2019·吉林一模)十八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 800根大头针。
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项正确。
8.(2019·银川一模)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
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
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美国()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C.科学技术的进步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意志,不是垄断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跟着变化的史实,故D项正确。
9.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
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
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
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8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解析:选A1870年代以后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18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特别是技术教育的发展,而不是自然科学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错误;大学体系变化的背景应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这不是大学体系变化的背景,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已经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
10.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
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
这一状况()A.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B.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C.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D.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解析:选D19世纪后期英国资金大量投往国外,银行家从中获取金融利润,这并不能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18世纪英国殖民霸权即已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后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金大量投往国外而不是用于更新本国的工业设备,导致英国逐渐落后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因而材料中现象不会削弱英国的竞争对手,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9·太原一模)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
“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
”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解析:选D 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英国的经济是发展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技术创新是否乏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贫富差距,而是讲的行业差距,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社会缺乏劳动力,主要是工业劳动力,所以应该要进行产业的变革,从农业中挤压出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充实到工业生产中,故D项正确。
12.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解析:选D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世界工厂”确立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率先开展并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确立起了“世界工厂”地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英格兰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的工业产品占全国工业产品的6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工业要求企业更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市场。
中西部矿产资源富饶,又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因此迅速发展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农机、汽车、石油等重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基地。
1939年,中西部的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跃居全国工业的首位。
同年,美国工业摇篮—新英格兰的工业产值仅占8.6%,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的工业产值占28%。
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制造业转向制作技术水平较高的精密产品,与中西部并列成为各具特色的两大制造业地带。
1870~1940年,美国城市由663个猛增到3 464个,增长了4倍,城市人口由990万增长到7 400万,增加了6.7倍,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重由占25.7%上升到56.5%。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日益扩大,商业化的浪潮成为城市化的首要推动力。
统计表明,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
贝罗赫在谈到中国城市化时指出:“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
”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也不足1%,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谓的典型的“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中国近代制造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主要份额。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成就。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