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中心城区结构性规划及涪江两岸部分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背景江油是四川省重要的冶金、建材、能源、国防科研基地。
是绵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中心城市,更是川西北的工业重镇。
随着成渝经济区在西部的崛起,以及绵阳市打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的确立,作为绵阳市北部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江油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规划的内容包含中心城区结构性规划和涪江两岸部分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两部分内容。
规划内容中心城区结构性规划本次结构规划的范围是江油市的中心城区,总规划面积30.96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编制的目的是结合新的发展建设动态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梳理,同时与在编的江油市近期建设规划取得协调,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根据《江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江油作为中国西南的能源冶金工业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将建设成为全国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四川省一流的经济强市、成德绵城市带上最宜居的城市。
本次规划的主城区是以居住为主体功能,以教育、物流和一类工业为辅助功能的综合性城区。
本次规划打造的城市形象是“李白故里、浪漫之城”。
发展规模为:规划总人口30万人,规划总用地30.9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8.63平方公里。
方案特色(1)规划梳理原有总规用地,根据产业发展、交通区位、水系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各项功能,满足各类服务设施的区位要求,做到结构明晰、用地合理,达到土地使角的最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机共生。
沿李白大道形成城市的区域发展轴,承接绵阳辐射,展现城市形象和人文景观文化;通过涪江城市滨江形象展示带和昌明河城市文化休闲风貌带展现地区风貌;通过多级中心落实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人口规模和用地特色划分片区,并结合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片区中心。
(2)规划对城市特色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山水浪漫之城,诗酒文化之乡”的城市特色发展目标和“融山透水——构筑生态和谐形象,特色分区——彰显城市文化风貌”的空间特色发展策略。
(3)规划对商业街区模式进行专题研究。
提出江油发展应本着“浪漫之城,太白故里”的发展方向,体现时尚、文化、休闲的特色,以体现滨水为特色的休闲商业街,时代感的现代综合型商业和历史文化感的传统型商业相结合的多元的商业发展模式。
(4)规划针对江油的城市特点,对滨水区城市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揽涪江胜景,展诗城新貌;依昌水而居,汇多元生活”的城市设计总目标,并建立了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引导框架。
(5)规划对江油市城市色彩引导进行了专题研究,综合江油的自然状况、历史文脉以及建筑现状等诸方面因素,建议江油城市整体色彩基本色调为白色加浅暖灰色系。
涪昌新城功能定位为:江油北部生态居住区,市级商贸物流中心。
规划以居住用地为主;在火车站地区建设商贸市场形成市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居住社区中心设置;规划以诗城路为轴线,发展以旅馆、酒店为主体的旅游服务商贸带。
明月新城功能定位为:江油市会展商务为特色的居佳新区,市级滨水文化休闲活动区。
规划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明月岛的建设,形成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开发综合商业、会务会展和娱乐体闲等功能,结合西南部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城市南部的门户地区规划商务办公用地,在涪江两岸两个片区内分别形成居住社区中心。
在昌明河和涪江的河口地区设置以生态湿地为特色的大型绿地。
重点地区详细设计规划针对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明月新城滨水区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提出了“复合城市、人性街区、生态地景、弹性开发”的规划理念。
强调办公、商业、居住等功能之间的复合,采用立体的、叠合式的开发,以产生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力求打造一个24小时都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心。
通过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在多层面的结合,使建筑和环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地景。
设计特色包括:江景资源最大化——规划充分尊重和依托现有的江景资源,使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与涪江取得紧密联系,在整体结构上发挥其对于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
绿色江堤——规划以生态休闲活水公园和体育休闲公园为核心,营造一条生态化的、连续而富有变化的江堤休闲景观空间,以此作为城市的生态绿肺和公共休闲生活的场所,将城市生态核心、生活中心融为一体,与李白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精神相合。
皓月广场——规划将城市中心布置在江河交汇口,利用强化其天然的景观特征,以一组弧形的建筑空间组群建构了一条商业步行街,并围合形成一个面向江面展开的市民生活广场,并使其通过步行桥与生态休闲公园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形似皓月的圆形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借用诗仙“举头望明月”的诗意,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成果特点(1)突破传统单一的控详规划思路,建立了“结构梳理”——“专题研究”——“城市设计”——“规划控制”的工作模式。
(2)以构建生态和谐城市为目标,落实可持续发展,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特色。
(3)以多层次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引导规划控制体系,“保护山水格局、凸显城市特色”,规划将城市设计研究纳入到最终的控详成果,并将强制性规划控制和引导性城市设计充分融合起来形成了法定文本。
新加坡城市规划纵览网友评论[进入论坛] 时间:2009-11-11 作者: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导读】将这些美好的愿望变成具体的开发战略是新加坡城市规划者所面临的挑战。
迄今为止,前期规划使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开发能平稳及时的进行,并能不断满足新加坡人居生活质量发展的需要。
新加坡政府新近修订的概念性控制规划提出了“要创造更多有效的设施和舒适生活工作环境”的战略方向。
未来日趋合理的规划修正方案将要继续保持有远见并且全面科学地,使土地得到最优化利用。
转今日的新加坡是一个兴旺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借鉴的范例。
新加坡受资源约束,但它仍然取得了很成功的发展。
土地是最大的约束,因为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要在641.4 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获得。
这其中包括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
因此新加坡的规划对于国家的生存尤为重要。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者面临着两个重大的挑战:第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
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
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
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调查显示,新加坡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过去30 年的自然开发,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实质开发的过程,作为一项关键性的要素和重要的政策方针,对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再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城市战略规划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怡人的热带城市”。
开发阶段现代新加坡的实质性城市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令人窒息的拥挤时期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
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
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
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
过度拥挤很大程度上来自出租人对房间的随意无序划分。
1958 年第一个总体规划诞生。
这标志着全方位持续改造时代的到来。
1958年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一个行动计划,强调要通过土地规划来实现合理的土地利用。
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域。
稳扎稳打的发展构想和减少公众对规划干预的设想已经证明,并不足以应付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1959年新当选的新加坡政府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政治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上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
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
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也活跃地开展起来。
1 9 6 7 年由城市重建局(U R A )负责的一项独特的土地出让程序,需要各私营单位和公众部门协作完成。
概念规划1971 年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以指导其长期的城市开发。
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
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品质和特色的增长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的标志是市中心拥挤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城市建造的开始,80 年代的中心转向了城市形象的塑造。
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
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
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
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21世纪初的新景象在八、九十年代的交替时期,新加坡处在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的浪尖。
首先是人口控制改革。
政府现在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人口过剩,政府的人口政策已经转向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
其次是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改革。
政府希望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加适度,到2000 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为3%~5%,到2030 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5 % ~3 % 。
商业、贸易和工业仍是经济重点,将有充足的土地留出来满足这些需求。
道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很多重要的公共设施(如焚化工厂、垃圾倾倒区、污水处理站)是土地的主要占用者,在它们周围的土地开发也受到限制。
现行的规划策略是将这些地点尽量设置在一起或者与其他的污染区设置在一起,这样受限制的地方就会减小。
随着环境技术的改变,技术解决将被用于开发建设,以减少对开发区周围的限制。
四是财富的增长。
富裕使人们对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必须适应人们对住宅、娱乐、交通、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一代领导阶层将目光瞄准21 世纪——新加坡将成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到21世纪末,新加坡的目标是达到瑞士的生活水准。
规划修编后的概念规划所有这些变化使新加坡诞生了一项长期发展规划——概念规划,这项规划于1991 年完成。
修订后的规划憧憬了新加坡未来的生活:那时新加坡人口将达到或超过400 万,人们享受着更高品质的生活,住着宽大舒适的房屋,享受着工业、商业、娱乐、休闲和文化带来的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