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第一节1、如何认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1)、地域范围:古代希腊的概念是一个大希腊的概念,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西亚沿海地区、南意大利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

(2)、时间跨度:古代希腊文化包括三个发展阶段:A、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文化(公元前26-前12世纪)黑暗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B、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公元前8-前4世纪)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前2世纪)2、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什么文化学意义?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从第一方面来看,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

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从第二方面来看,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兴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

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二节1、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A:神人同形——希腊人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崇尚完美的形体。

B:神人同性——神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像人一样会犯错,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拈花惹草。

由此导致了希腊神话和整个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的基本特点。

在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中,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

肉体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它民族发端文化中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随着希腊神话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成为整个希腊文明和灵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

2、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A、自然哲学-发展从泰勒斯到原子论者-强调质料或具象性的元素当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宣称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时,他用一种新的形式——哲学形式表述了神话中的内容。

在以后的希腊哲学中,米利都学派的“水”、“气”等自然形态的物质概念进一步发展为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火、气、水、土)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最终以还原的形式表现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超越了现象性的物质概念“原子”。

在希腊自然哲学的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话的影响呈逐渐减弱之势,而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则不断提高。

B、形而上学-发展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强调形式或抽象性的本质、实体。

构成了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主流希腊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家是克罗顿城邦的毕达哥拉斯,他是奥尔弗斯宗教的一个改革者。

毕达哥拉斯把万物的本原说成是一种超自然形态的东西——“数”。

“数”,与奥林匹斯宗教的“命运”、“定数”以及奥尔弗斯神秘祭所强调的“亚男克”(Ananke,即“必然”或“强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毕达哥拉斯的“数”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就被表述为一个更加哲学化和抽象化的概念——“逻各斯”(logos)。

奥尔弗斯宗教的灵魂与肉体的直观对立到巴门尼德那里演化为“存在”与“非存在”的抽象对立,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对立。

至于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其哲学思想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与希腊的感性直观宗教截然相反的形而上学特点,并且把奥尔弗斯宗教中的唯灵主义倾向和灵肉对立思想推向了极端,从而成为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转化的重要理论中介。

到亚里斯多德那里,一个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自然物质世界成为人们所面对的唯一真实的思想背景和生活世界。

希腊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哲学思考源于希腊神谱所反应的自然演化观,而希腊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则源于希腊神话中神秘诡异的“命运”意象。

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是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种子”,万物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排列、状态的不同。

万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

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奴斯”作为事物运动的最后原因,为后来唯心主义哲学开了门户,但这些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物质结构学说的先导。

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

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种唯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的形而上学实体,因此他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他的基本哲学思路是:把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事物共性(存在)当做客观实在的和永恒不变的绝对本质,以此来说明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非存在)饼与后者相对立。

奥尔弗斯宗教的灵魂与肉体的直观对立到巴门尼德那里演化为“存在”与“非存在”的抽象对立,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对立,以及一切形而上学和神学关于本质与现象的对立。

巴门尼德堪称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

第三节1、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文化后果,当亚历山大把战火燃向东方时,他也把希腊的辉煌文化带到了东方。

“希腊化”一次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是卓有成效的。

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征服及其所开创的“希腊化”运动把希腊与东方在文化上联系为一个相互融通的整体。

但是,“希腊化”时代不仅仅是希腊文化向东方的渗透和扩张,在这个表面现象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那就是东方文化对希腊(以及稍后的罗马帝国)的反向渗透。

源于东方(波斯和埃及)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放荡奢侈的享乐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神秘主义和彼岸主义的宗教信仰,正是随着希腊化的过程悄悄地浸入西方文化的肌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西方文化的面貌。

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

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

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希腊化时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治、文化、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扩展和创造阶段;第二阶段是创造冲动消耗殆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表现了东方对西方的反动阶段。

希腊化对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古希腊文明进入“希腊化”时期,在东方各国文明的的影响下,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

2、如何评价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广与扩展,但是从实质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衰颓和没落。

希腊文化的雄浑壮丽、动人魂魄的悲剧时代结束了,接踵而至的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而成的三个王国——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密勒王国、西亚的塞琉西王国——陷入了无休无止和徒劳无聊的冲突龌龊之中;希腊的文化则向着繁缛华丽和虚浮无聊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方文化骄奢淫逸的成分。

在经济生活方面,希腊化世界的中心冲希腊半岛移至西亚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在思想方面,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它们各自的主张虽不尽相同,有的(如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甚至直接对立,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漠不关心。

哲学不再把它的目光投向宇宙的本原(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或者现实的国家(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而是将其局限在个人自我完善的狭小圈子里,一味沉潜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追求“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希腊化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

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放纵的物欲,另一方面则是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与精神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转向东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中去寻求解脱。

第四节1、“前三头同盟”与“后三头同盟”对于罗马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前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主要的影响有三点。

第一,公开地表达了实际掌握政权的骑士阶层对徒有虚名的元老院权利的蔑视。

凯撒更是击溃了庞培与元老院的同盟,自任终身独裁官,集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之职于一身,把元老院降低为名存实亡的傀儡。

第二,“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亲自试探了罗马人所习惯的共和国原则,做出了罗马由共和国制度向专制帝国制度转变的第一步尝试,为后来屋大维的独裁以及帝国制度的最终形成初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所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直接为“后三头同盟”提供了组织基础。

“后三头”中,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养子和继承人,马克安东尼和雷必达都是凯撒部下大将。

“后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后三头”之间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他们希望变换一种“游戏规则”,他们渴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取代终日争吵无所建树的元老院。

也就是说,“后三头”之间的争战,为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国制转向帝国制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