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郭姓来源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

相传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

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

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

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

由此,号曰“虢公”。

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

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

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

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

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介绍文件郭姓迁徒史春秋战国时期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

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

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

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

《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

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

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

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

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

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

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

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

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

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

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姓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

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

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

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颖-禾+水)川(治今河南许昌)。

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属山西),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出自太原。

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

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

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

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

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

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内。

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

这次过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

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

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

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

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

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迁入香港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

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南头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

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

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

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贡献。

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

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迁入台湾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

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

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

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

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

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

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

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

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

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

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

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

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

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迁徙海外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

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

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

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郭姓家谱介绍家乘谱牒,是我国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记述某一姓氏家族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也可以说是一家一族的历史专书。

我国自古已有编修家乘谱牒的传统,早在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置掌握谱谍的官员。

史学家编修历史书籍,也很重视家乘谱牒。

汉代司马迁编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之缺略。

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和文史学家苏洵更亲自参与修谱,亲自撰写家乘谱牒,促使民间修谱之风渐盛。

当时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一般家族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30年,并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谱例,大致有13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

修好的族谱都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并规定不得私售与人,不得让外族人观看,不得损坏和遗失。

郭氏家族所修族谱现保存在世的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谱现存有两种:一是《凫溪郭氏宗谱》,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83年)家刻本,现收藏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代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