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6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6古诗三首

“自主课堂”_五_年级_语文_学科活页教案
备课人:_研讨时间:__ __年__月__日连续节数:_________
本组成员:
教学
内容
6古诗三首
研讨随记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理解并背诵诗句。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幻灯片古筝曲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
“自主课堂”____年级_______学科同头备课活页教案




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
研讨随记
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
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
呢?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
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
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
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自主课堂”____年级__学科同头备课活页教案




第二课时
研讨随记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诗
(一)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
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
来指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
一半红色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
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
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
红叶” “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
篇积累下来吧!
(二)作业
抄写、背诵两首古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
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
二、导入新课
画面。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
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
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
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
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
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主课堂”____年级__学科同头备课活页教案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
研讨随记
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
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
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
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
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
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
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
(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
“自主课堂”____年级__学科同头备课活页教案




呢?
研讨随记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
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
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
“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
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
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
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
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
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
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
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