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 炮.制/炮竹归省/省吃俭用行辈/行云流刀B. 恣意/咨询羁绊/缉拿归案忌惮/殚精竭虑C. 皎洁/狡猾邮差/差强人意晦暗/追悔莫及D. 脑畔/期盼油馍/模棱两可偏僻/鞭辟人里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 欺侮照例静穆茂腾腾B. 怠慢领域瞳仁闹嚷襄C. 震撼恬静思慕马前卒D. 辐射缭原踊跃羊羔羔3.古诗文默写。

(8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君子好逑。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3)青青子衿,。

(4)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声势的诗句是:,。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隔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其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结合作品并说明理由。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朋友从印度回来,送给我一块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颜色黑得像黑釉。

有一种极素朴悠远的香,①,漂流在空气里。

沉香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②一旦成就,永不消散。

沉香不只是木头吧!也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水远不变的芳香。

①。

②。

6.综合性学习(8分)(1)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于2020年1月24日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等国内首次发布的重要权威信息,并提供共享服务。

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2分)(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6分)①材料一:延安腰鼓号称“陕北独特的天下第一鼓”。

腰鼓队员们舞起来苍劲刚健,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

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展开联想,描绘腰鼓表演的情景。

(4分)②材料二: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

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结合上面的材料,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2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乡韵自多情①河南,是一块戏曲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

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

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

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

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

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

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

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

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

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

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

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⑦乡亲乡韵自多情。

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

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

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7.根据第③段内容。

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8.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9.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4分)10.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共12分)思念一块月饼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

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

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

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

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

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

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

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

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

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

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

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

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1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12.文章第①②段开头都引用了写月亮的诗歌,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13.请从线索安排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将本文与《灯笼》课比较异同。

(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

(共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铭志》)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初极.狭此乐何极.B. 鸡犬相闻.渐闻.水声潺潺C. 寻向所志.志.虑忠纯D. 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6.【甲】文中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3分)17.根据【甲】【乙】两段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3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

(共4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2分)19.领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莲”“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2分)四、作文(50分)20、任选一题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