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杠杆支点两侧挂上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下表;(重复3次)
③、在杠杆支点同侧挂上钩码和弹簧秤,并竖直向上拉弹簧秤,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下表;(重复3次)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实验次数
动力F 1
(牛)
动力臂l 1(米) 动力×动力臂F 1 l 1(牛·米) 动力F 2 (牛) 阻力臂l 2(米) 阻力×阻力臂F 2 l 2(牛·米) 支点在F 1 F 2
之间
1
2
3 支点在F 1 F 2一侧
4 5 6
3、质疑: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以上数据,我们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找出“变中不变”的物理规律?
4、引导: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渗透科学的处理方法,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板书投影: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1l 1=F 2l 2
思考:如图,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某同学由图示得出F 1·OA=F 2·OB ,这个结论对吗?为什么?
(三) 分析三类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 点或B 点或C 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O ·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
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1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
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3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
3、组织学生画出图中切纸刀、羊角锤工作时的动力F1和阻力F2的示意图,标出
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
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
省了力,费了距离。
【课堂小结】
一、杠杆的平衡
一般说来,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做缓慢的匀速转动。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三、杠杆应用——三种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