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 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 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D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 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 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 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 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2:科举制 知识点3:唐朝藩镇割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1、原因: (1)必要性: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可能性:前朝旧制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 了基础。 2、概况: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 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 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2)消极作用: ①中国‚重道轻器‛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时使皇权受到制约,保证决策正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易错解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
立制度是一致的。
错误。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 制度都通过分权实现权利之间的监督与牵制, 但其本质是不同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 于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而三权分立体制 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5、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 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 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 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阶段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 荣——魏晋至隋唐 (公元220年——907年)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 晋 至 隋 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阶段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公元220年——907年)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 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 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A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4、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 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 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间 夏商周 秦朝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授爵制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
选官方式 世袭 战争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德、才 门第
学识
征辟察举 举荐
考试
隋唐以后
科举制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 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材料一:(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 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 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 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 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A
知识点2:科举制
1、原因: (1)必要性: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 子弟依靠门第掌握政权; ②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2)可能性: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 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2、形成过程: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
知识点3:藩镇制度
1、时间:唐朝中后期。 2、概况:唐玄宗时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 使,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3、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 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4、影响:藩镇制度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安 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知识点3:藩镇制度
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 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 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3、运作机制: (1)中书省:起草政令; (2)门下省:审核政令; (3)尚书省:执行政令。 4、意义:
材料一: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 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 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 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 4 、意义: 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宰相 ( 1)三省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多至一二十人。 ( 2)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同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