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大气圈分解

高中地理 大气圈分解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 高空飞行 臭氧层保
C 高层大气 加先 降低 后 增加
思考(步步高P33)
1.不同纬度对流层厚度? 2、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 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 因是什么? 3、什么情况下对流层大 气比较稳定(步p34疑难 剖析2)
考点一
母题导入
大气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稳定性
1. (2010· 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 5 次观测到的近 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 时、20 时大气较稳定 B.12 时、15 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 )
晴天高)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 热过程的影响?
使大气中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 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升高。
4、仅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为什么地球表面温 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
F
大气上界
B G D
地面
太阳、地面和大气之间的热传递
太 阳
太阳辐射
地 面
削弱作用 (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 气
大气辐射
宇 宙 空 间
地面辐射
1.一天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时间? 步步高p35疑难解析2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2、多云的夜间,为什么气温比晴天高?
辐大 (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比 辐地 射气 辐地 逆 射面 射面
臭氧


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密度及 运动状况 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气温垂 直变化 随高度增 加而 降低 随高度增 加而 增加 随高度增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天气现象 对流 运动显著 复杂多变 护作用 80~500 千米有若干电离层, 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辐射与波长 (1)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 (2)就波长而言:A 为 短波辐射,B、C 为 长波 辐射。 2.受热过程
3. 结论: A 是大气热量的 根本来源, 地面 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削弱作用主要表
现为那三种形式?
吸收、反射、散射
【合作探究】
吸 收 反射
2.起吸收作用的物 质主要是什么? 有何特性?

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散射
吸 收
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可见都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3.夏天,多云的白天和晴天相 比,气温哪个高?为什么?
说出A-F各箭头的含义?
A
H C
E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 、少量的水汽和固 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 氧 二氧 化碳
生物体内 蛋白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活动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 必需的物质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紫外线 吸收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被誉为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补偿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 波 2、太阳辐射主要由 A紫外线、 B可见光、 C红外线三部分组成。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 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B
C
2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 长越长。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 辐射、人体辐射等属于长波辐射。
考点一
预测演练
大气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稳定性
1.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 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右图为同一地点 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 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2)图中最可能表示清晨(日出之前)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 )
考点一
疑难剖析
大气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稳定性
1.平流层的特点
2.大气的稳定性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因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 流运动显著。近地面气温越高,随高度增加气温递减越快,对流运动 越旺盛。 如果近地面气温降低,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速度减慢,导致上下层大气间 温差减小,甚至出现上暖下冷状况,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当这 种现象出现时,空气垂直对流受阻,近地面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