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

字对译“bu”。 朝鲜语“风”读[puŋ],“方”读[paŋ],“文”
读[mun]。
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 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
没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 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
(音听),透母。
证明材料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
完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田”、“陈”古音相同。中古时,田,透
母;陈,澄母。
新文化运动中音韵学
1919年2月17日,林纾的文言小说《荆生》在 上海发表,小说塑造了一个叫荆生的“伟丈 夫”,另有三位人物为田其美(影射陈独 秀)、金心异(影射钱玄同)、狄莫(影射 胡适)。田、金、狄三人倡导新文化运动, 与“伟丈夫”荆生邂逅,荆生痛击田、金、 狄三人,并借荆生之口,痛诋新文化运动。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 “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
重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 “奉”属奉母,是轻唇音;“琫”,属帮母,
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证明材料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
本又作“盆水之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
证明材料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抽》:“导菏泽,被孟猪。”,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证明材料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 潮汕、临川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 头。
所以只好找出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见”,拟音为[k],不是说
“见”在上古时读[k],而是“见”的声母是 [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谈声母之间的异同。
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的。见于 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讲解。 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
钱大昕简介
除史学外,于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 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 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其在 音韵学上的卓见。
《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 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
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 行。
陈,现代厦门方言念[tin],福州方言念 [tiŋ]
证明材料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
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日本语“郑”念[te]。
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提 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 “日”二母,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 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上古声母研究概况
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后 来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 王力等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问题尚不少,各家意 见有分歧。此外还有个上古有没有复辅音的 问题,看法也不尽一致。
什么是字母
教材544页。 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
文》引作“文质份份”。
证明材料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
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 轻唇音。 房,厦门话读[pɔŋ]或[paŋ],福州话读为 [puŋ];“肥”,厦门话读[pui],福州读 [puei]。
证明材料
对音材料 梵文buddha,古代译音浮屠(图),“浮”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
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
也。”“男”、“昵”,中古属泥母; “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 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 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 (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 母中分化出来的。
等(一)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 的核心,同时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 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解释“等” 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 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 微·八辨等列》)
等(二)
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 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比较低,如[α ]、 [ɔ ]、[о ]、[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 是指的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 [i]、[e]、[ε ]、[a]等属之。
没有“非敷奉微”四个声母,它们 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並明”四个 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钱大昕(1728~1804)简介
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 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 嘉定人)。
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 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著 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 《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 《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 文跋尾》等。
曾运乾(1884~1945)简介
音韵学家。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湖南省 益阳人。自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 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他在 考古、审音方面的造诣颇高。
曾运乾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
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 的研究上。他提出了古纽“喻三归匣”“喻 四归定”的论点,认为喻纽三等字跟匣纽是 同类,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切韵》音系 不只是韵类有洪细的区别,声类也有洪细的 不同。声类和韵类的洪细恰好是相应的。认 为中古有51类声纽。
元音舌位图
等(三)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 “尤细”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 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和半高 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 洪大、次大,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