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
(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
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
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
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
《康熙字典》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上古声母
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但古音学习来说,须以中古音为基础,熟悉中古音,可上溯古音,下推今音。

而且中古音有现成的资料和成果,比如《广韵》、三十六字母、等韵图等。

所以教材讲古声母是倒着推上去的。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分合
分化:
帮滂并明
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从重唇音中分化中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

端透定泥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
从舌头音中分化中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

合并:
章、庄昌、初船、崇书、山
照穿床审
舌音章组与齿音庄组合并。

余、匣

逆推,主要结论就是:
一、唇音少了四个,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四
个。

二、舌上音知、彻、澄、娘,在上古分别并入舌
头音端、透、定、泥。

三、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牙音见、
溪、群、疑保留,和中古一样。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分为二。

四、“余下”问题就是“余匣”。

关于“等”的概念
古人把韵分为四等,主要是就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韵腹及韵头)的发音状况而言的。

四等的分别,
实质在于韵母发音时口腔开口度的大小(洪细)。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音学辨微》说:
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等韵图是反映汉语声、韵、调配合关系的分栏表格。

一韵分四栏,从上往下为一、二、三、四等。

等本指韵而言,但因声母、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所以声母也跟着分等。

音韵参考书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李申等《音韵答问》,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