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

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第二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分类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面貌和独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从代表样式、民族属性、语系等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的方式。

一代表样式从基本样式而言,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民间长诗、民歌、戏剧、曲艺、诵词、谚语等等。

这些样式在不同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又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言,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神话、英雄史诗、民歌和长诗尤其突出,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样式在汉族民间文学中,要么薄弱,要么稀见,正是它们充实并丰富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

少数民族神话学界认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差不多都有自己古老而神奇的神话,这些少数民族神话几乎囊括了神话的所有种类譬如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宗教神话等等。

从流传地域看,许多族源、语源相近的少数民族还形成了共同的神话圈,比如西南华南中东南地区形成了南方民族神话圈,以创世神话为代表;东北西北形成了北方民族神话圈,以萨满神话为代表。

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主要反映南方少数民族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以及远古先民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熠熠生辉的英雄史诗。

举世闻名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百余万诗行或数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

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彝、哈尼、纳西、白、拉祜、傈僳、羌、普米、景颇、阿昌、德昂、傣、布依、水、苗、瑶、侗、土家、壮等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本民族或本支系的创世史诗,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南方创世史诗群”,这是一个在南方地域范围内流传,围绕“创世”的中心线索而创作传播,并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原始性叙事长诗的集合群体。

少数民族长诗中国少数民族长诗可分为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两种。

与中国汉族叙事长诗极不发达的情况相对照,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尤其丰富。

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叙事长诗,有的民族甚至有几十部、上百部。

除了叙事长诗外,中国少数民族还创造了长诗中的另一种形式即抒情长诗。

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教育娱乐、宗教祭祀都离不开歌唱。

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堪称世界歌舞艺术的明珠,土家族《龙船调》,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的“花儿与少年”,侗族大歌,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等等都享有世界性声誉。

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劳动号子、田歌和山歌、儿歌、舞歌、宗教歌、多声部民歌等等别具特色,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实了中国民歌的宝库。

二民族属性有55个少数民族,也就有55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是从民歌的族群属性角度给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分类。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独有的最为典型和精美的民间文学样式,被称为是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维吾尔族民间文学较集中的反映了维吾尔族的民族性格和心理气质,广泛流传于新疆地区的机智人物故事——阿凡提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土家族以能歌著称,土家哭嫁歌、丧鼓歌、薅草歌、上梁歌、情歌、穿号子等民歌拥有独特的“五句子”形式与“竹枝词”形式。

侗族大歌同样具有世界性声名。

民间曲艺也值得关注。

蒙古族的“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布依族“八音坐唱”、傣族“章哈”等,它们均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语系语族从民族民间文学语言所属的语系、语族和语支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路。

从这一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分类,可以通过各民族民间文学所使用的语言系属的情况了解其发生、演变的过程以及与其它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情况。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按民族语言谱系分类法,可以分为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五个语系的民族民间文学,各个语系中又有不同的语族语支。

①在中国,使用民族较多的语系主要是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第三节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一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或影响属于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者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取得了一批较为知名的研究成果。

如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第五章《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其比较研究的立足点是把各民族民俗文化看作有机整体来进行观照。

陶立璠的《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第五章《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较详细的运用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对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民歌、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叙事长诗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注意寻找其共性,辨析其区别并挖掘导致这些共性和区别的原因。

季羡林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强调了民间文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张玉安、陈岗龙主编的《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也有意识地在“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引入了“比较的思维”和“比较的方①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所属的语系语族情况参见本章附表一。

法”。

一些对各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区域分语族研究的成果,则特定的范围内运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如汪立珍的《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跨越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五个民族,涉及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传承人等八个领域,比较研究的视野起了重要作用。

二一体多元格局及多层面互动交流的特征我们说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或影响,是通过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内容、情节、原型、类型、母题、形式相近相似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寻其共同性,辨明其区别,并通过实在可靠的分析而得到证明的。

学界认为,中国民间文学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体多元格局。

①“一体”主要体现在56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全部属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具有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特征。

“多元”,主要体现在各民族民间文学既保持着它们独特性,也相互交流和影响,从而造成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复杂性。

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的、多层面的互动现象。

所谓“普遍”,指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是彼此交流并影响的,而且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同样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交流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所谓“多层面”,是指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关系,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思想观念和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这种关系。

在思想观念和题材内容上,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们既表现了各族人民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各族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各民族人民的进步思想和革命精神。

如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赞美纯洁坚贞的爱情,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等等,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因此,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并广为传播,共同的思想观念和题材内容,反映了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譬如神话或古歌,许多民族都有主题类似的作品。

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相互影响更加普遍。

各民族文学在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上各有特点,创作方法上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绚丽多姿,这是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但这些民族特点并非封闭独立地发展,而是不断地相互学习和借鉴。

比如各民族之间的长诗、民歌和民间戏曲在艺术形式上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就非常直接和迅速。

三各民族民间文学互动交流的原因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事实促成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这种交流与影响有诸多原因,在这里进行简要规纳和分析。

相似的民族发展经历和与之相应的文化心理促进了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

地域上杂居或相邻的各民族之间,他们的民间文学交流更为便利。

同族源和同语系、语族、语支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交流互动更容易沟①陈建宪,《中国各族民间文学多元一体格局鸟瞰》,《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3期,第10-14页。

通。

宗教信仰的影响是构成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重要原因。

此外,战争、经贸、文化交流等等各方面原因,也会促成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思考题1、简要分析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2、民族文学与民族民间文学之关系。

2、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之比较。

3、举例分析少数民族民歌形式多样化特点。

4、试析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原因。

参考书目: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吴重阳,《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吴晓东,《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刘守华巫瑞书,《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1997年版;韦东超王瑞莲,《中国民族流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