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东塔初中杨花冰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妙。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幻灯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1.作者是谁?我们对他有哪些了解?他山东济南人,杰出的爱国词人、军事家豪放派词人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和苏轼并称“苏辛”听故事,他生于“靖康之变”十三年。
南宋人。
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抵抗金军。
23岁时曾率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叛徒张安国。
他一生写了许多奏疏,希望抗击金军,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统一中国,但是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他的建议均未被采纳。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66岁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来认识辛弃疾和他的朋友--解题2.(板书题目和作者)齐读题目?解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给陈同甫写一首壮词来共勉3.出示学习目标抽生读二、整体感知4.活动一初读音准注意语速语调节奏(1.)师范读学生听读音(2.)让学生指出老师读的字音有与平常不同的音。
出示幻灯字音:挑tiăo 的dÍ卢麾huī 弦xián 炙zhì(3.)抽生朗读点评音准(4)读出节奏初解词义强调停顿:“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活动二译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教师提示,与生一起翻译课文。
师投影生齐读:师诵词学生读翻译醉意中把昏暗的灯光挑亮,抽出心爱的宝剑在灯下细细端详。
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疆场,军营之中号角声声,催人振奋。
将士们正在分食着烤牛肉。
军中的各种乐器正在弹奏着塞外苍凉粗犷的曲调。
在这肃杀的深秋的战场上,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正在检阅雄壮的部队。
请看,战场上驰骋沙场的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万箭齐发的声响像惊雷那样让人胆颤心惊。
(抗金)可以帮助君王完成收复中原,一统天下的大事,也可以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的美名。
呜呼!如今却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我的头上又新添了白发。
6. 活动三赏读。
1,听录音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用题目中哪个词来概括?(1.)提示: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破阵子”——词牌名,本为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
表演此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突出了一份豪壮,雄壮。
2,壮可以组哪些词?并抽生写在黑板上。
3.赏读。
字句朗读句中字的重音,为什么要重读1:我认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战前准备,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前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分吃烤牛肉的场面来表现了一个“壮”字。
请看,绵延的军营中,战士们正大碗喝酒,大块大块的分吃烤牛肉,军营的上空回荡着雄壮激越的军乐声。
这军营生活的场面是如此的豪迈,怎一个“壮”字了得!师:你能再具体说到哪一个字或词吗?师提示: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改为“弹”你觉得如何?“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好像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气势。
以“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鼓瑟轰鸣的热烈场面。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
一个“快”,一个“惊”,这两个字当中可以看出战斗非常激烈,体现出了雄壮。
看!骏马飞奔,如急风骤雨;弓箭飞射,弓弦轰响,像惊雷般震天动地。
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使得这健儿们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是如此豪迈雄壮啊!3.“沙场秋点兵”,以战场阅兵的场面来表现一个“壮”字。
看!秋风猎猎,军旗飘飘,将士们军容严整,斗志昂扬,战前沙场阅兵的场面的场面是如此的雄壮啊!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了却”“赢得”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赤胆忠心和对功名的追求。
7、小结全文分析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迈雄壮的场面,而这些“雄壮”场面全都只能出现在诗人的梦中,而现实是怎样一种情况?现实是诗人满腔的报国热诚却无法实现,只能是可怜白发顿生。
同学们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壮”?(悲壮)(1.) 师板书:梦境雄壮对比壮志难酬的悲愤现实悲壮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为国杀敌,驱逐金人,收复中原,这只是梦里的情景,现实是“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借酒消愁,可惜头发白了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愤。
(2.)齐读课文,读出词的雄壮和悲壮。
结束新课(3)能背的同学全部站起来,大家有感情的齐背课文8.、课堂练习江苏泰州200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分)(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案:⑴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分,意思正确即可)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分,每点1分)一.中考回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2016年苏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7题。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答:6.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7.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2分)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5.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分)6.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
(2分)7.7. D(2分)二.基础落实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卢挑()灯弦()huī()下zhì()3.读断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记住字形赢得___前___后名4.品味“壮”我认为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中考回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2016年苏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7题。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答:6.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7.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2分)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基础落实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卢挑()灯弦()huī()下zhì()2.读断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记住字形赢得___前___后名4.品味“壮”我认为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分)6.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
(2分)7.D(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