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认识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重要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双方各自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商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但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中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成本都占优势时,为何还会发生国际贸易。
李嘉图以英国毛呢交换葡萄牙葡萄酒为例,阐释了他的理论。
假设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10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耗费劳动120;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9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80;两国对葡萄酒和毛呢的消费均为1单位。
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生产一单位毛呢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如果按照绝对成本优势理论,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但是从相对成本的角度考虑,英国和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是120/80,即1.5倍,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是100/90,即1.1倍。
英国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低于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可以专业生产毛呢,葡萄牙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低于英国,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可以专业生产葡萄酒。
于是英国生产两单位的毛呢,耗费20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两单位葡萄酒,耗费160单位劳动,两国进行贸易,各用一单位毛呢和葡萄酒进行交易,这样可以满足两国的消费。
而如果不发生贸易,两国全部各自生产两种商品,则维持同样的消费水平,英国要耗费220单位劳动,葡萄牙要耗费170单位劳动。
从两国总的福利来说,如果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贸易时比不贸易时节省了30单位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有广泛的用途。
我们平常穿的耐克运动鞋,原本都是由中国生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在运动鞋生产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
虽然中国和东南亚生产运动鞋的绝对成本均低于美国,但在东南亚生产的成本比在中国还要低,东南亚比中国更擅长制造运动鞋。
于是美国和中国的运动鞋贸易逐渐转移到了越南和柬埔寨。
在运动鞋生产上,比较成本优势更强的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的贸易逐步取代中国。
每个人、每个企业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比别人或别的企业有绝对的优势。
在个人道路选择和企业经营策略制定过程中,要找到自己最善长的东西,在这样东西上我们可能不是做的最好的,但是有相对优势的。
在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要发挥这一相对优势,与别人合作,有全面优势的个人或企业可能也会选择自己做的最好的领域投入资源,我们就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弥补别人没有投入精力的领域。
各自有明确的分工,专业化可以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